WaCo的日式毛鉤Tenkara─天唐釣嘗試 - 釣魚

By Franklin
at 2010-09-05T20:38
at 2010-09-05T20:38
Table of Contents
因為TenkaraUSA的影片,讓原本只釣蝦的我想嘗試日式毛鉤─天唐釣,
(http://tinyurl.com/28g5yd9)
天唐釣的竿子只有日本品牌有做,大小廠如Shimano、Daiwa、NISSIN都有,
台灣買不到,必須用訂的,而且最便宜的竿子折台幣也要4000左右,
所以在竿子的選擇,我用國內品牌的細身硬調12英尺八工竿,
母線參考友站路亞俠客十三子所分享的太空豆簡化母線,
(http://tinyurl.com/2bz6cs9)
毛鉤則到X區釣具購買一盒十支的日本鉤 16號或18號,
子線使用0.5號尼龍線。
作釣幾次下來,發現用太空豆簡化的母線在遇到風時很容易被風影響,
特別在逆風時,甩也甩不出去,只能直接放水流。
我為了解決此問題,利用遠投出口線的漸變特性,截取四條2 to 12出口線的細端4m長,
以編織飾帶的四線編法(http://tinyurl.com/27g8wab)編成3.7m左右的線,
(編了6 7個小時,累…)
但是因為其末端又粗又重,導致落水時重拍水面,
又因為與子線號數差異太大,力量傳遞效率差,毛鉤時常勾住編織線末端,
雖然能拋投得更遠,但在使用上也有很多不便。
所幸,發現有人分享了DIY編織前導線的方法(http://tinyurl.com/2a9awh6),
小弟參考了該主題下所提出的各種方式,最後設定了如下的編織法:
使用兩條不同股長設定的預捻線(Leg 1與Leg 2),線材選擇0.4號1lb的尼龍線,
(股長設定圖 http://tinyurl.com/25wrzmc)
股數設定如Mike McGuire的方法(圖 http://tinyurl.com/29jwgbt),
(from Mike McGuire "Furled LeadersEquipment, Materials & Techniques",
http://tinyurl.com/kvwtf)
我稍作修改,改成繞的圈數OA段為5圈(loops)、AB段為3圈、BC段為1圈,
Leg 1與Leg 2皆相同,
因此股數分別為OA段11股(strands)、AB段7股、BC段3股,
當Leg 1與Leg 2再捻編一起時,股數與長度的關係便如圖所示,http://tinyurl.com/2dojbkt
小弟考慮的原因是傳遞力的衰退(股數每降時,長度也縮短)、
以及落水時的輕重(最尾端長度增長,提高傳遞力的衰退量,使得落水輕)。
這條線的表現相當好,拋投距離遠,抗風性不錯,
末端落水時相當輕柔(號數大約2號),即使直接拋入為於淺瀨的魚面前,魚也不受驚嚇,
(連神經質的吉利吳郭魚也沒反應…)
真要說它的缺點,則為捻編線末端太軟,拋投出去後在落水前會扭曲,
提高毛鉤與捻編線糾結的機率,風大時特別明顯。
而在第二次改良的捻編線中,將預編線Leg1中的BC段改成2圈5股,
使得末端的14股、10股、6股段變成14股、12股、8股,提高捻編線末端的強度。
這條新捻編線的末端比上一條線來得挺,落水也很輕柔,我很滿意。
雖然使用毛鉤作釣所能釣到的漁獲量遠不及使用生餌、糊餌,
但是用毛鉤做釣與用生餌、糊餌比較起來,毛鉤較不會破壞生態,
用生餌、糊餌除了會養成魚的食癖外,也是種大小通殺的釣法,
只要使用細線小號鉤,三五公分的小魚都會被請上來 >"<,
而毛鉤因為是模擬當地魚吃落水昆蟲或水生昆蟲的食物鏈關係,
所使用的毛鉤以當地的昆蟲樣貌為主,
因此,毛鉤釣算是種與當地生態互動的作釣法,是值得推廣的作釣法。
出門釣魚不帶網簍,釣後釋回,保環境生態生生不息!
--
(http://tinyurl.com/28g5yd9)
天唐釣的竿子只有日本品牌有做,大小廠如Shimano、Daiwa、NISSIN都有,
台灣買不到,必須用訂的,而且最便宜的竿子折台幣也要4000左右,
所以在竿子的選擇,我用國內品牌的細身硬調12英尺八工竿,
母線參考友站路亞俠客十三子所分享的太空豆簡化母線,
(http://tinyurl.com/2bz6cs9)
毛鉤則到X區釣具購買一盒十支的日本鉤 16號或18號,
子線使用0.5號尼龍線。
作釣幾次下來,發現用太空豆簡化的母線在遇到風時很容易被風影響,
特別在逆風時,甩也甩不出去,只能直接放水流。
我為了解決此問題,利用遠投出口線的漸變特性,截取四條2 to 12出口線的細端4m長,
以編織飾帶的四線編法(http://tinyurl.com/27g8wab)編成3.7m左右的線,
(編了6 7個小時,累…)
但是因為其末端又粗又重,導致落水時重拍水面,
又因為與子線號數差異太大,力量傳遞效率差,毛鉤時常勾住編織線末端,
雖然能拋投得更遠,但在使用上也有很多不便。
所幸,發現有人分享了DIY編織前導線的方法(http://tinyurl.com/2a9awh6),
小弟參考了該主題下所提出的各種方式,最後設定了如下的編織法:
使用兩條不同股長設定的預捻線(Leg 1與Leg 2),線材選擇0.4號1lb的尼龍線,
(股長設定圖 http://tinyurl.com/25wrzmc)
股數設定如Mike McGuire的方法(圖 http://tinyurl.com/29jwgbt),
(from Mike McGuire "Furled LeadersEquipment, Materials & Techniques",
http://tinyurl.com/kvwtf)
我稍作修改,改成繞的圈數OA段為5圈(loops)、AB段為3圈、BC段為1圈,
Leg 1與Leg 2皆相同,
因此股數分別為OA段11股(strands)、AB段7股、BC段3股,
當Leg 1與Leg 2再捻編一起時,股數與長度的關係便如圖所示,http://tinyurl.com/2dojbkt
小弟考慮的原因是傳遞力的衰退(股數每降時,長度也縮短)、
以及落水時的輕重(最尾端長度增長,提高傳遞力的衰退量,使得落水輕)。
這條線的表現相當好,拋投距離遠,抗風性不錯,
末端落水時相當輕柔(號數大約2號),即使直接拋入為於淺瀨的魚面前,魚也不受驚嚇,
(連神經質的吉利吳郭魚也沒反應…)
真要說它的缺點,則為捻編線末端太軟,拋投出去後在落水前會扭曲,
提高毛鉤與捻編線糾結的機率,風大時特別明顯。
而在第二次改良的捻編線中,將預編線Leg1中的BC段改成2圈5股,
使得末端的14股、10股、6股段變成14股、12股、8股,提高捻編線末端的強度。
這條新捻編線的末端比上一條線來得挺,落水也很輕柔,我很滿意。
雖然使用毛鉤作釣所能釣到的漁獲量遠不及使用生餌、糊餌,
但是用毛鉤做釣與用生餌、糊餌比較起來,毛鉤較不會破壞生態,
用生餌、糊餌除了會養成魚的食癖外,也是種大小通殺的釣法,
只要使用細線小號鉤,三五公分的小魚都會被請上來 >"<,
而毛鉤因為是模擬當地魚吃落水昆蟲或水生昆蟲的食物鏈關係,
所使用的毛鉤以當地的昆蟲樣貌為主,
因此,毛鉤釣算是種與當地生態互動的作釣法,是值得推廣的作釣法。
出門釣魚不帶網簍,釣後釋回,保環境生態生生不息!
--
All Comments

By Robert
at 2010-09-07T04:59
at 2010-09-07T04:59

By Agatha
at 2010-09-08T01:28
at 2010-09-08T01:28

By Frederica
at 2010-09-09T02:56
at 2010-09-09T02:56

By John
at 2010-09-12T11:32
at 2010-09-12T11:32

By Oscar
at 2010-09-16T21:44
at 2010-09-16T21:44

By Frederic
at 2010-09-21T19:57
at 2010-09-21T19:57

By Joe
at 2010-09-25T20:48
at 2010-09-25T20:48

By Anthony
at 2010-09-28T16:08
at 2010-09-28T16:08

By Robert
at 2010-10-01T00:13
at 2010-10-01T00:13

By Candice
at 2010-10-04T02:39
at 2010-10-04T02:39

By Thomas
at 2010-10-08T10:39
at 2010-10-08T10:39

By Frederica
at 2010-10-11T00:55
at 2010-10-11T00:55

By Annie
at 2010-10-15T21:54
at 2010-10-15T21:54

By Skylar Davis
at 2010-10-16T09:34
at 2010-10-16T09:34
Related Posts
關於八段的魔影蝦竿

By Enid
at 2010-09-05T19:56
at 2010-09-05T19:56
釣蝦新手 fanfan345

By Candice
at 2010-09-05T19:35
at 2010-09-05T19:35
我出錢,你掉蝦

By Xanthe
at 2010-09-05T18:53
at 2010-09-05T18:53
A-SA達人

By Isabella
at 2010-09-05T11:51
at 2010-09-05T11:51
今晚是怎樣= =

By Margaret
at 2010-09-05T01:43
at 2010-09-05T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