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舞台魔術困境 (1) - 迷思 - 魔術討論
By Yuri
at 2018-11-30T21:09
at 2018-11-30T21:09
Table of Contents
這篇文章我想討論兩個常見的迷思。
多數人感受到台灣舞台魔術的危機感,通常都是在大比賽失利之後,接著就會開始有各種
關於如何提升舞台魔術水準的討論,有時候也有部分魔術活動會用這類的危機感作為宣傳
手段。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活動銷聲匿跡,大家在下次大比賽時卻又發現一樣的問題,
似乎狀況並沒有任何改變。
在這些討論或改進方案中,第一個常見迷思是:「目標」與「手段」的連結是錯誤的。
我先以下面這些常見的例子來說明:
目標:台灣選手在下一年TMA能夠擠進舞台前三 / 在FISM有好表現 / 打敗韓國人
手段:舉辦研習會 / 舉辦驗收活動 / 支持各校魔夜 / 支持魔術表演活動
以上列出的這些「手段」對於短期的「目標」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這些手段可以達到的目標比較像是:提升舞台魔術的平均水準、維持魔術活動的熱絡度。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假設你現在是一個中學的老師,帶著整班學生要準備一個月後的大考,你正在思考剩下
的時間應該加強什麼?」
然後你列出了如下的目標與手段:
目標:班上前三名的學生能在大考中從平均90分進步到95分。
手段:複習各科基本觀念。
很明顯地這個老師的目標和手段完全對不起來。如果想達成預設目標,應該是針對前幾名
的學生加強,大量刷難題、加快作答速度和正確率等等。複習各科基本觀念是有助於提升
全班的平均,但不是讓前三名往上衝的手段。如果最後學校檢視這個老師的績效,真的是
從最頂尖的學生來判定,那麼這位老師想必會很灰心。但實際上老師的教學的確幫助了全
班同學提升水準,只是目標和手段對不起來。
講得俗一點,「幫助全班進步」和「幫助前三名考進台大醫學系」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所以,在討論如何提升舞台魔術水準的時候,這兩件事情我也認為應該分別看待:
(A) 提升整體舞台魔術水準:包括解決新人斷層、加強整體知識、解決區域資源不均。
(B) 在大比賽獲得前三名/國際賽有更好表現:找出讓前段班的選手向上突破的方法。
目前常見的狀況是:基於民族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大家希望頂尖選手表現更好(B),但是提出
的改革呼籲方向是進行基礎教育或支持魔術活動(A)。最後,一兩年內對於(B)的目標看不
到什麼成果,好像沒什麼厲害的人冒出來,討論就中斷了。等到下一次TMA又被外國人打趴
,才再激發一陣新的討論。
對於第一個迷思我用兩句話來總結,但其實是一體兩面:
1. 不能等到打輸了才來思考舞台魔術的問題,因為問題一直都在。
2. 想要提升台灣整體水準時,不能想著要在大比賽上立竿見影,否則很快會走不下去。
第二個迷思,我姑且稱作聖杯迷思。也就是認為成功與失敗(或是專業與非專業)可以歸因
到少數甚至單一因素,而不成功只是因為還沒找到聖杯而已。於是眾人把所有的力氣都花
在探討或宣傳這個聖杯的存在,花太多時間看著別人而沒空解決自身已知的問題。從我剛
開始學舞台魔術的時候,台灣人對韓國魔術明星的嚮往,就引發了很多廣為流傳的聖杯,
從韓國人一天練習幾個小時、韓國的魔術系、韓國的不同世代傳承、韓國的魔術公司有幾
間、到近年來又轉變成更模糊的字眼如「系統」、「資源」等等。
或許這些因素都有部分正確,但你去深究就會發現這些台灣人眼中的聖杯跟你所看到的韓
國FISM得獎者,很難找到什麼直接的因果關聯。更重要的是,宣傳這些聖杯的存在通常對
解決台灣本身的困境沒什麼實質幫助。
柯P在公開演講中常提到台大心臟外科手術的故事:五十年前台大醫院剛開始開心臟手術時
五位患者死了四位,死亡率可說是80%。到今天,除了急診刀以外,心臟外科手術的死亡率
可能在1%左右。可是如果你問說到底是哪個原因產生這麼大的進步,醫生沒辦法回答出來
。因為手術技術、抗生素、麻醉、呼吸器、體外循環等每個環節都持續在進步,最後才產
生這麼大的差異。同樣地,過去十年我覺得台大魔術社的舞台魔術進步非常多,是那種讓
我們老人都不敢復出舞台的差異,但我們也沒辦法講出來這要歸功於哪個方向的進步或是
做對了哪個政策才走到今天,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效果、每個面向都需要持續改善。追求聖
杯是沒有意義的,大多數時候就是按部就班地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做久了就會有差。
一樣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二個迷思:
1. 專業人士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很難把成功歸因到單一因素。
2. 非專業人士常常覺得成功是有聖杯的,只是還沒找到而已。
大家如果有耐心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怎麼都在講廢話。
對啊,我也覺得這些都是廢話XD
可是如果你用這兩件事情去檢驗大部分針對台灣舞台魔術困境的討論,就會發現還是很多
人受到這兩個迷思的影響。因為急功近利的關係,沒辦法做多面向且長期的規劃,最後又
回到聖杯迷思,繼續思考到底為什麼韓國人可以這麼強,但不專注在解決自身的問題。
「大事」研習會可能是台灣少數專注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台大魔術社近幾年也有一些
道具狂人拉起我們這方面的水準。但道具開發畢竟只是舞台魔術的其中一個面向,那其他
面向呢?我自己其實很少看到對於這類具體問題的討論,似乎大家都比較熱衷於研究外國
魔術師的心路歷程或八卦,或是爭執為什麼魔術圈的人都不支持彼此的魔術活動。
處理舞台魔術具體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能夠講出實際的差異,而不只是模糊的感受。
在TMA舞台比賽結束之後,我常常可以聽到類似這樣的評論:
「日韓的選手比台灣選手強很多耶!」
如果我進一步問:「具體來說到底哪些地方有差異呢?」
「不知道耶!反正日韓的表演就是比較好看啊!可能每個地方都做得比較好吧。」
是啊,但如果你不一一點出來所有細微的差異,我們是無從解決具體問題的。
如果我再進一步問:「那你覺得這位台灣選手怎麼改會變得更好呢?」
「我覺得沒救了,整個程序要砍掉重練吧!」
「我覺得表演術不行,去找個地方上些表演課吧!」
「多上台幾次、繼續參賽應該就會進步吧!」
這些答案我都常聽到,但我的感覺是這跟拒絕思考沒有兩樣。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講出任何具體問題時,給出的建議基本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根本無法
預測選手照做之後能否進步。簡單來說,講出這種意見的觀眾只是在比較「好」與「壞」
,卻沒辦法更深入進行任何建設性的討論。之後在談到觀眾心態與指導者心態的時候,我
會再深入探討這個主題。
實際上,舞台魔術中具體的問題可能像是:
「某段背景音樂缺乏明顯起伏和織度變化,觀眾容易麻痺」
「效果出現的模式太容易從肢體動作預測,觀眾缺乏驚奇感」
「秘密的前置動作缺乏足夠的錯誤引導」
「與觀眾的交流方式缺乏變化性,只會使用少數樣板動作而導致不自然」
「引導動作和眼神的使用沒有精確配合,容易讓觀眾失去焦點」
「引入彩色物件的轉折不夠強烈,且觀眾會試圖解釋顏色的意義卻未果」
以上幾個是從我今年看TMA一般賽時的筆記節錄出來的真實問題。
可以發現,有一些問題並非只是程序的缺點,而是表演者本身沒有意識到的普適觀念。這
些問題沒有處理,就算表演者真的砍掉重練,下一套程序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當我們能
夠講出一些具體問題,不管是到哪一個層次,我們才知道表演者和參賽者缺乏的東西是什
麼,才能往對的地方去研究或是提供協助。
如果為了比賽求速成的話,就是配一個比較懂這些觀念的指導者直接幫表演者改程序。
如果重視表演者養成的話,需要賞析和理論的課程,他學會了以後能夠自己幫自己改進。
兩者都是可行的方向,就看當下的目標是什麼再決定手段。
好像講得有點遠了,其實上面這段只是想舉例何謂舞台魔術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從具體問
題出發我們才有辦法往下討論可能的合作或教育模式。
當我們能跳脫以兩大迷思為主的討論氛圍,轉而分析具體問題並且嘗試找出解決方案時,
台灣的舞台魔術水準才會有實質的進步。
--
多數人感受到台灣舞台魔術的危機感,通常都是在大比賽失利之後,接著就會開始有各種
關於如何提升舞台魔術水準的討論,有時候也有部分魔術活動會用這類的危機感作為宣傳
手段。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活動銷聲匿跡,大家在下次大比賽時卻又發現一樣的問題,
似乎狀況並沒有任何改變。
在這些討論或改進方案中,第一個常見迷思是:「目標」與「手段」的連結是錯誤的。
我先以下面這些常見的例子來說明:
目標:台灣選手在下一年TMA能夠擠進舞台前三 / 在FISM有好表現 / 打敗韓國人
手段:舉辦研習會 / 舉辦驗收活動 / 支持各校魔夜 / 支持魔術表演活動
以上列出的這些「手段」對於短期的「目標」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這些手段可以達到的目標比較像是:提升舞台魔術的平均水準、維持魔術活動的熱絡度。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假設你現在是一個中學的老師,帶著整班學生要準備一個月後的大考,你正在思考剩下
的時間應該加強什麼?」
然後你列出了如下的目標與手段:
目標:班上前三名的學生能在大考中從平均90分進步到95分。
手段:複習各科基本觀念。
很明顯地這個老師的目標和手段完全對不起來。如果想達成預設目標,應該是針對前幾名
的學生加強,大量刷難題、加快作答速度和正確率等等。複習各科基本觀念是有助於提升
全班的平均,但不是讓前三名往上衝的手段。如果最後學校檢視這個老師的績效,真的是
從最頂尖的學生來判定,那麼這位老師想必會很灰心。但實際上老師的教學的確幫助了全
班同學提升水準,只是目標和手段對不起來。
講得俗一點,「幫助全班進步」和「幫助前三名考進台大醫學系」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所以,在討論如何提升舞台魔術水準的時候,這兩件事情我也認為應該分別看待:
(A) 提升整體舞台魔術水準:包括解決新人斷層、加強整體知識、解決區域資源不均。
(B) 在大比賽獲得前三名/國際賽有更好表現:找出讓前段班的選手向上突破的方法。
目前常見的狀況是:基於民族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大家希望頂尖選手表現更好(B),但是提出
的改革呼籲方向是進行基礎教育或支持魔術活動(A)。最後,一兩年內對於(B)的目標看不
到什麼成果,好像沒什麼厲害的人冒出來,討論就中斷了。等到下一次TMA又被外國人打趴
,才再激發一陣新的討論。
對於第一個迷思我用兩句話來總結,但其實是一體兩面:
1. 不能等到打輸了才來思考舞台魔術的問題,因為問題一直都在。
2. 想要提升台灣整體水準時,不能想著要在大比賽上立竿見影,否則很快會走不下去。
第二個迷思,我姑且稱作聖杯迷思。也就是認為成功與失敗(或是專業與非專業)可以歸因
到少數甚至單一因素,而不成功只是因為還沒找到聖杯而已。於是眾人把所有的力氣都花
在探討或宣傳這個聖杯的存在,花太多時間看著別人而沒空解決自身已知的問題。從我剛
開始學舞台魔術的時候,台灣人對韓國魔術明星的嚮往,就引發了很多廣為流傳的聖杯,
從韓國人一天練習幾個小時、韓國的魔術系、韓國的不同世代傳承、韓國的魔術公司有幾
間、到近年來又轉變成更模糊的字眼如「系統」、「資源」等等。
或許這些因素都有部分正確,但你去深究就會發現這些台灣人眼中的聖杯跟你所看到的韓
國FISM得獎者,很難找到什麼直接的因果關聯。更重要的是,宣傳這些聖杯的存在通常對
解決台灣本身的困境沒什麼實質幫助。
柯P在公開演講中常提到台大心臟外科手術的故事:五十年前台大醫院剛開始開心臟手術時
五位患者死了四位,死亡率可說是80%。到今天,除了急診刀以外,心臟外科手術的死亡率
可能在1%左右。可是如果你問說到底是哪個原因產生這麼大的進步,醫生沒辦法回答出來
。因為手術技術、抗生素、麻醉、呼吸器、體外循環等每個環節都持續在進步,最後才產
生這麼大的差異。同樣地,過去十年我覺得台大魔術社的舞台魔術進步非常多,是那種讓
我們老人都不敢復出舞台的差異,但我們也沒辦法講出來這要歸功於哪個方向的進步或是
做對了哪個政策才走到今天,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效果、每個面向都需要持續改善。追求聖
杯是沒有意義的,大多數時候就是按部就班地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做久了就會有差。
一樣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二個迷思:
1. 專業人士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很難把成功歸因到單一因素。
2. 非專業人士常常覺得成功是有聖杯的,只是還沒找到而已。
大家如果有耐心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怎麼都在講廢話。
對啊,我也覺得這些都是廢話XD
可是如果你用這兩件事情去檢驗大部分針對台灣舞台魔術困境的討論,就會發現還是很多
人受到這兩個迷思的影響。因為急功近利的關係,沒辦法做多面向且長期的規劃,最後又
回到聖杯迷思,繼續思考到底為什麼韓國人可以這麼強,但不專注在解決自身的問題。
「大事」研習會可能是台灣少數專注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台大魔術社近幾年也有一些
道具狂人拉起我們這方面的水準。但道具開發畢竟只是舞台魔術的其中一個面向,那其他
面向呢?我自己其實很少看到對於這類具體問題的討論,似乎大家都比較熱衷於研究外國
魔術師的心路歷程或八卦,或是爭執為什麼魔術圈的人都不支持彼此的魔術活動。
處理舞台魔術具體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能夠講出實際的差異,而不只是模糊的感受。
在TMA舞台比賽結束之後,我常常可以聽到類似這樣的評論:
「日韓的選手比台灣選手強很多耶!」
如果我進一步問:「具體來說到底哪些地方有差異呢?」
「不知道耶!反正日韓的表演就是比較好看啊!可能每個地方都做得比較好吧。」
是啊,但如果你不一一點出來所有細微的差異,我們是無從解決具體問題的。
如果我再進一步問:「那你覺得這位台灣選手怎麼改會變得更好呢?」
「我覺得沒救了,整個程序要砍掉重練吧!」
「我覺得表演術不行,去找個地方上些表演課吧!」
「多上台幾次、繼續參賽應該就會進步吧!」
這些答案我都常聽到,但我的感覺是這跟拒絕思考沒有兩樣。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講出任何具體問題時,給出的建議基本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根本無法
預測選手照做之後能否進步。簡單來說,講出這種意見的觀眾只是在比較「好」與「壞」
,卻沒辦法更深入進行任何建設性的討論。之後在談到觀眾心態與指導者心態的時候,我
會再深入探討這個主題。
實際上,舞台魔術中具體的問題可能像是:
「某段背景音樂缺乏明顯起伏和織度變化,觀眾容易麻痺」
「效果出現的模式太容易從肢體動作預測,觀眾缺乏驚奇感」
「秘密的前置動作缺乏足夠的錯誤引導」
「與觀眾的交流方式缺乏變化性,只會使用少數樣板動作而導致不自然」
「引導動作和眼神的使用沒有精確配合,容易讓觀眾失去焦點」
「引入彩色物件的轉折不夠強烈,且觀眾會試圖解釋顏色的意義卻未果」
以上幾個是從我今年看TMA一般賽時的筆記節錄出來的真實問題。
可以發現,有一些問題並非只是程序的缺點,而是表演者本身沒有意識到的普適觀念。這
些問題沒有處理,就算表演者真的砍掉重練,下一套程序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當我們能
夠講出一些具體問題,不管是到哪一個層次,我們才知道表演者和參賽者缺乏的東西是什
麼,才能往對的地方去研究或是提供協助。
如果為了比賽求速成的話,就是配一個比較懂這些觀念的指導者直接幫表演者改程序。
如果重視表演者養成的話,需要賞析和理論的課程,他學會了以後能夠自己幫自己改進。
兩者都是可行的方向,就看當下的目標是什麼再決定手段。
好像講得有點遠了,其實上面這段只是想舉例何謂舞台魔術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從具體問
題出發我們才有辦法往下討論可能的合作或教育模式。
當我們能跳脫以兩大迷思為主的討論氛圍,轉而分析具體問題並且嘗試找出解決方案時,
台灣的舞台魔術水準才會有實質的進步。
--
Tags:
魔術
All Comments
By Connor
at 2018-12-01T20:28
at 2018-12-01T20:28
By Rae
at 2018-12-02T19:46
at 2018-12-02T19:46
By Sarah
at 2018-12-03T19:04
at 2018-12-03T19:04
By Mason
at 2018-12-04T18:23
at 2018-12-04T18:23
By Leila
at 2018-12-05T17:41
at 2018-12-05T17:41
By Christine
at 2018-12-06T16:59
at 2018-12-06T16:59
By Selena
at 2018-12-07T16:18
at 2018-12-07T16:18
By Mason
at 2018-12-08T15:36
at 2018-12-08T15:36
By Audriana
at 2018-12-09T14:55
at 2018-12-09T14:55
By Quanna
at 2018-12-10T14:13
at 2018-12-10T14:13
By Isla
at 2018-12-11T13:31
at 2018-12-11T13:31
By Edith
at 2018-12-12T12:50
at 2018-12-12T12:50
By Mia
at 2018-12-13T12:08
at 2018-12-13T12:08
By Audriana
at 2018-12-14T11:26
at 2018-12-14T11:26
By Freda
at 2018-12-15T10:45
at 2018-12-15T10:45
By Cara
at 2018-12-16T10:03
at 2018-12-16T10:03
By Elvira
at 2018-12-17T09:22
at 2018-12-17T09:22
By Ursula
at 2018-12-18T08:40
at 2018-12-18T08:40
By Puput
at 2018-12-19T07:58
at 2018-12-19T07:58
By Mary
at 2018-12-20T07:17
at 2018-12-20T07:17
By Michael
at 2018-12-21T06:35
at 2018-12-21T06:35
By William
at 2018-12-22T05:54
at 2018-12-22T05:54
By Rosalind
at 2018-12-23T05:12
at 2018-12-23T05:12
By Caitlin
at 2018-12-24T04:30
at 2018-12-24T04:30
By Joe
at 2018-12-25T03:49
at 2018-12-25T03:49
By Blanche
at 2018-12-26T03:07
at 2018-12-26T03:07
By Jacky
at 2018-12-27T02:25
at 2018-12-27T02:25
Related Posts
台灣的舞台魔術困境 (0) - 前言
By Margaret
at 2018-11-30T02:08
at 2018-11-30T02:08
MagicMoment#06 差點看到媽媽裸體
By Belly
at 2018-11-26T21:03
at 2018-11-26T21:03
【MAGICBANG】「Magic Moment #08」消失的水,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但是旁邊那個可以不要
By Selena
at 2018-11-26T12:43
at 2018-11-26T12:43
Eric Chien 2018 Fism Grand Prix Act
By Caitlin
at 2018-11-25T22:23
at 2018-11-25T22:23
Le Plus Grand Cabaret Du Monde
By Dinah
at 2018-11-19T16:24
at 2018-11-19T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