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家博物館、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的誕生 - 博物館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11-10-19T11:39

Table of Contents

新國家博物館、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的誕生

2011年,在晴爽秋空之下,文化古都臺南即將有一座新的國家博物館誕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臺南

二十年前,同樣的秋季,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參訪了省立博物館(即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向這座典藏大量日治時期民族學與自然史標本的館舍下達「應擴大臺灣文物的蒐藏」的指
示;六年後,另設一座「臺灣省立歷史博物館」的計畫通過了,之後1999年配合精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這個名稱就此底定,所選定的平坦基地位於臺
南市區的東北端,是西拉雅平埔原住民的原居地,荷西時期屬於各國商船密切往來的臺江
內海範圍,而日治時期出現的臺灣第一座公立博物館,正巧也在臺南。

新國家博物館的責任與願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無疑是1980年代末解嚴後的產物,1990年代,許多與文化、族群相關
的地方型或社區型的館舍起來了,官方以外的歷史及文化論述,也大量的藉由口述與影像
等各種形式披露與記錄。然而,即使社會對民主化、本土化等詞彙習以為常,但族群認同
被炒作為政治籌碼的問題,人群因文化、地域、貧富、性別…等差異而生的隔閡,依然頑
劣。

臺史博幸運地在二十世紀末搭上以國家之力建館的末班車,光是把館「蓋」出來、儘可能
的讓蒐藏完備並製作展示,已不能滿足當代社會的期待。在其籌備初期,地方文化館計畫
空有建物、缺乏永續經營實力的狀況已經浮上檯面,一座臺灣民俗與歷史取向的博物館(
初期規劃包含:通史、農村發展、教育史、建築史、交通史、飲食文化六大主題),如何
呈現特色及價值,同樣也遭民意代表或輿論熱烈關切。自現任館長呂理政接任籌備處主任
後,這座博物館的存在意義逐漸明朗—它要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臺灣人拓展族群與
文化視野,增進彼此瞭解與尊重,進而「同心守護家園臺灣,共創多元和諧社會」。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在這個理念下,實際呈現在超過3個籃球場大小的常設展空間的是由全貌多元史觀建構而
成的「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Our Land, Our People: The Story of Taiwan),進入
展場,復原各時代的代表性建物的生態造景(diorama)首先佔據了觀者的注意。為了達到
良好的視覺穿透性並完整呈現造景的真實魄力,建築採用預力預鑄構造達到最低的落柱量
,在臺灣博物館界前所未見。然而,招標、施工過程也因為這項設計吃盡苦頭,歷經七年
寒暑終告完成。在廣闊的展場中,以世界中的臺灣做為起點,自海洋向內陸,一路循著時
光的動線,呈現無文字的早期生活,再接續大航海時代異國來臺的航海貿易場景、清代漢
人的大量移入與地域特色的開展,以至強大的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的衝擊與轉變、戰後的
政經社會發展等階段。

展場中呈現的歷史,並非故國懷想或文化傳承五千年,而是形形色色、先來後到的臺灣人
與土地的故事;原本的住民,也因一波波到來的異邦人所產生的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以
不同面貌及結局,重複出現在整個敘事中。此外,也大量採用向來被排除在官方歷史外的
常民、族群、地域特性、女性、孩童、旅人、傳教士等陌生的史料與證據,重構其身為能
動主體的行止,串連人與人、人與土地交織互動的環節,並透過影像、聲音、文獻、口述
來呈現,讓觀眾得以在新觀點的刺激及掌握全貌的中立位置下,重新找到自己。

歷史能力的養成

臺史博在博物館/歷史教育的考量點,並不僅止於歷史知識的提供,而希望提升到能力層
次,亦即歷史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的學習。博物館的空間與資源,提供一窺史學研究秘辛
的機會、揭露歷史記錄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政治與著史者主觀的角力。藉由掌握歷史學、人
類學等認識世界的工具,可以開啟過去與現況的對話,看見歷史的眾聲喧嘩、文化的多樣
性、看見自己/臺灣的處境,擁有自主抉擇與判斷的能力。

在培養觀眾自主學習與專業研究資源的目標之下,建立一個由館藏、臺灣史及博物館專業
文獻、數位知識庫等共構而成的「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的工作一直持續進行。除了奔走
於大多已入私家收藏的島內常民文物,十年前開始進行「海外史料蒐集計畫」,追蹤散逸
海外博物館、檔案館中與臺灣相關的珍貴史料,並同時耙梳臺灣的涉外關係。從這些早期
西方人的記述,重現了臺灣16世紀即登上世界舞臺的貿易樞紐意義,也補充滿清官方中文
史料的不足,其中有關島內各族群接觸與互動的情形,也成為臺史博另一個核心計畫「臺
灣多元族群互動史」的研究材料之一。第三個計畫關注「臺灣現代化」的議題,處理臺灣
在被殖民期間與戰後在大環境影響下卻又呈現獨特「臺灣製造」特色的現代化歷程。

無論來自何方,我們在這裡相遇

這塊土地一直以來因為它獨特的位置,引發來自各地的訪客暫留、移住、殖民或安居,彼
此之間的互動、制衡、衝突、和解,都是構築今日臺灣人的重要過程。對於這個給臺灣人
的博物館而言,歷史的意義一直都是「現在」:因為了解,進而珍惜守護;多元共榮,才
能邁向和諧。當認同躁動不安、共同意識游離之時,或許藉由過去的故事,能夠辨明己身
與周圍人們的來處,在坦然理解與釋懷之後,紮根於島嶼的土地,然後繼續下一個相遇。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

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9/columns/1124


【臺灣博物館史.學.人】呂理政訪談錄

一座奉獻給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李美儀 / 編撰整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從1999年10月開始籌備,經過十二年,今年(2011)十月將正式開館
。籌備一座博物館的事務千頭萬緒,除了建築硬體建設外,蒐藏研究與展示策略的構想與
執行尤其重要。回顧三十年前,臺灣博物館界正在起步當中,呂理政於當時就參與國立臺
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蘭陽博物館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等幾座重要博物館規劃與籌建。

因此,本期【臺灣博物館史.學.人】專欄,專訪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
,這一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見證者與重要推手,從他豐富的實務經驗中,以歷史視角
回顧臺史博的籌備歷程,以不同的角度記錄散落的歷史。「過去」以不同的方式被保存著
,博物館人與物件交織而成的重要行動與思想實為重要,物件不僅承載著人們的記憶,同
時呈現了不同於文字紀錄的歷史面貌。本專欄希望藉由訪談者的人與物件中建構更清晰的
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史。底下,本文以受訪者第一人稱的方式整理訪問內容。

因政治而生,聚焦在土地和人民

1992年,李登輝總統看完臺灣博物館舉辦的「臺灣歷史源流特展」之後問:「為什們臺灣
沒有自己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呢?」一句話開始了臺史博籌建的契機。我們第一個碰到的問
題是:到底有沒有人想過,臺灣歷史博物館到底要展示什麼樣的臺灣歷史?

在省政府時代,漢寶德教授最早主持臺史博的規劃案,他認為沒有辦法做「歷史」博物館
,因為對歷史詮釋會有很大的爭議和困境。所以他的第一期臺史博展示規劃五個展廳,就
是產業史、建築史、交通史、農業史、教育史,這並不是一個具有詮釋歷史意涵的博物館
展示架構。

我們需要一座臺灣歷史博物館,當然難免是會受到政治影響的;但是,博物館是社會公器
,而且也有其普世價值。早期日本在東京、京都和奈良各有一座國立博物館,最近的一座
九州國立博物館把它自己定位為「歷史系」的博物館,而有別於其他三座「藝術系」的國
立博物館。歷史的或藝術的博物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歷史的博物館必然會引
起比較多的議題。

我在2002年元月上任籌備處主任的時候,有政治敏感度的記者問我:「你認為什麼是臺灣
歷史?你怎麼做臺灣歷史博物館?」我說:這問題其實很簡單,我認為歷史就是土地和人
民的歷史;歷史不是過去的事,而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源源不斷的長流;而且,歷史不能
統一論述,必須是開放的公眾論壇,歷史還會有持續不斷的發現和詮釋。臺灣歷史是誰的
歷史?臺灣歷史不是誰的歷史,臺灣歷史是這一片土地和人民的歷史,以臺灣這一塊土地
做舞臺,先來後到的人做主角,所建構的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歷史詮釋:以人民為主詞

做為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我希望學歷史是很快樂的,歷史是很容易親近的,而且是非常
有趣的。博物館的任務應該要先吸引觀眾進入這個門,讓他們覺得輕鬆,至於嚴肅的、深
刻的歷史論述,以後慢慢再說。舉例來說:我們為了整理「現代化」這個主題的相關史料
文物,去年四月出版了《觀.臺灣》季刊。我說這個刊物呈現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什麼呢
?它的主題有美麗、運動、教育、旅遊…等12個「100年」的主題,但是大家討論確認標
題時,我把「教育一百年」改為「讀冊一百年」;把「戲劇一百年」改為「看戲一百年」
;把「茶業一百年」,改為「喫茶一百年」。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以「人民」為主詞!教
育一百年主詞是政府或教育部,我說「讀冊一百年」,主詞就是人民。

譬如說,提到1996年的大事,通常媒體會寫:「1996年,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
但我會寫:「1996年,臺灣人第一次可以選自己的總統,李登輝當選。」這就是人民為主
體的歷史思維。這樣的歷史思維和陳述方式,希望會慢慢地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民
眾的歷史思維,打破傳統大家對歷史的思維方式。


先假定「什麼都有」的展示策略

臺史博籌建初期,幾乎沒有藏品,但是我認為構想展示的時候,可以先不要被展品限制。
我們可以有兩個開始構想的假定,假定什麼都沒有,或是假定什麼都有。2002年夏天,本
館委託的設計公司問我有什麼藏品?我說:「你就當作我們什麼藏品都有來進行展示設計
,我自然有辦法買到、借到或是使用複製品,或者想其他的方式替代。」目前本館藏品已
經超過六萬件,博物館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了,必須慎重思考在整體博物館詮釋架構下要
做什麼展示主題、什麼時候做比較恰當。

我們希望擴張歷史的內涵,不只是政治的,會有許多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民俗的、
生活等的面向。我不認同「斷裂的歷史」,雖然說臺灣幾百年來有不一樣統治者,可是臺
灣的歷史不是這樣被切斷,很多人經歷過很多時代,我們必須要呈現持續不斷的歷史本體
。這個很重要,所以本館常設展就是希望陳述在臺灣這一片土地上人民的故事,所以常設
展叫作「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我不是學歷史的,開始擔任籌備處主任的時候,我請同仁幫忙把所有臺灣通史書籍的目錄
通通影印給我,我想知道歷史家怎麼描述臺灣史,結果發現基本上都是以統治者為標題的
年代史。我不想要這樣做,而希望用主題呈現不斷裂的歷史。經過許多歷史家的討論,常
設展的架構,從早期的臺灣,異文化相遇、唐山過臺灣、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鉅變與新
秩序、邁向民主社會、展望新世紀。整體上雖然還是時間序,但是以社會發展、人民的觀
點來定主題。

我們擬定的臺灣史研究與展示的三個主題,其實都隱含願景在裡面[1]。比如「族群互動
」主題要講多元族群相互瞭解和尊重,同時要有歷史詮釋的多元觀點;「涉外關係」主題
強調從世界的眼光看臺灣,擴展臺灣的世界觀;「現代化」主題要講臺灣的民主歷程,民
主現代化,多元價值的民主自由社會的建構過程。


全面啟動,從「蒐藏計畫」開始

我們臺史博蒐藏計畫中的核心觀念是定位為歷史和民俗的博物館,展示土地和人民的歷史
,研究主題有「涉外關係」、「族群互動」、「現代化」,蒐藏目標是建立「臺灣史多元
資源中心」。籌備初期訂定了「海外臺灣相關資料調查與收藏計畫」、「民間史料調查與
收藏計畫」、「近代及當代收藏計畫」,開始啟動蒐藏工作。十年來最有成績的是海外臺
灣相關資料的計畫,目前這一方面相關的古地圖和西文舊籍的總量應該是臺灣數一數二的
。基本上我們的目標會以收藏的文物史料先建立數位資料庫,再轉化成數位知識庫,然後
才思考建置數位博物館,現階段對我們最大的考驗是如何將分類型的資料庫轉化成系統性
的知識庫。

海外臺灣相關資料調查計畫,是一個以「調查蒐藏計畫」為起點的工具性計畫,希望啟動
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整體運作,以典藏為核心來整合其他相關計畫。從2001年辦荷蘭
展和國際研討會,2003年辦西班牙展和國際研討會,其後為了這個海外相關資料調查和蒐
藏計畫,把觸角伸到到荷蘭、西班牙、墨西哥、英國、法國、日本等地,做了一些基本調
查研究。有人笑我像個瘋子,籌備事務繁忙,還要做一堆海外相關資料調查計畫。但是我
覺得必須要這樣做,必須靠這些基本調查,以典藏史料文物來推動整個臺史館的運作。目
前我們廣泛的收藏臺灣歷史民俗的相關史料文物,特色的蒐藏包括古地圖、早期臺灣相關
的西文善本書、早期圖像等。


21世紀的組織分工合作圖

博物館的營運是經由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生生不息的運作過程。我們把博物館分為
知識建構和社會服務兩個相輔相成的層面。傳統博物館採用學科分組,臺灣的新建國家博
物館則採用功能分組,學科分組或功能分組各有好壞處,我將組織營運圖簡化成三個面向
,第一個就是「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第二個是「博物館詮釋系統」,第三個是「使用
者經營計畫」。研究組和典藏組負責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它的核心業務包括主題研究、
史料文物蒐藏、典藏維護、數位知識庫等,是啟動博物館運作的基礎。展示教育組負責博
物館詮釋系統,它的核心業務包括教育政策、整體展示架構、出版品系統、學習計畫等。
而另一個很重要的是,21世紀的博物館一定要「經營」使用者,這是企業管理最簡單的概
念,主要由公共服務組負責,它的核心業務包括使用者網絡、社會資源網絡、遊客服務、
整體行銷等。


看到毛毛蟲,能夠想像翩翩蝴蝶的人

我一向堅持博物館價值觀,個人始終不變的認為:博物館是可以誕生知識的殿堂,也是可
以營造夢想的基地。我帶著這樣的價值觀接受了籌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任務。我一直
勉勵自己和同仁:我們正在建造一座奉獻給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最近我也在構思
臺史博的十年藍圖,我認為:看到毛毛蟲,能夠想像翩翩蝴蝶的人,才能夠做長遠規劃。
看到一片黃土,就應該能夠想像它將來會是怎麼樣的豐富。十年前,我把一片黃土的臺史
博基地想像是荒蕪未開的臺灣,決心要努力把它變成文化和自然融合的大眾公園,豐富的
展現知識的、展演的、鄉土的、自然的臺灣。

籌建臺史博應該是我做為專職博物館人的最後一個戰場,累積了這些年的工作經驗,覺得
這是這輩子最後一件大事了,所以當然會把自己很多的經驗和想法放進去。當籌備處主任
籌建新博物館相當辛苦,有許多人不想要做。大家會問,為什麼明知辛苦我還要做?老實
說,當館長比較風光也引人注目,當籌備處主任比較沒人注意,但是有一個好處是比較沒
人要管,很多事可以自己做、自己負責。所以,規劃臺史博20公頃公園時,要山就有山、
要水就有水,這叫作可以「海闊天空想」還可以「腳踏實地做」,大概我就是喜歡這樣的
工作吧!

訪談時間:2011/09/07
訪談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受訪人: 呂理政
訪談人:李美儀、溫明儀
逐字稿:溫明儀



◎ 本文採訪者

李美儀 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溫明儀 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9/columns/1152

--

All Comments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11-10-22T23:32
看到第一句以為是商業週刊製造機

劉其偉百歲誕辰特展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11-10-17T18:43
前幾天搜尋到的 沒有去過臺中市市役所 不知道展覽地點如何 大家有興趣 可以去看看 好希望可以來高雄展 時間 10月22日 - 12月11日 下午 1:00 ~9:00pm ,每週一休館 展出地點 : 臺中市市役所(臺中市民權路97號) 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 主題:『愛與關懷』 一、 ...

故宮展出的康熙V.S路易十四

Skylar Davis avatar
By Skylar Davis
at 2011-10-16T13:25
這篇心得有點不準的是…我不是人擠人的時候去看的。 這個展是這一年來看過的展中,可以推薦的。雖然展品不像大展推出動輒上百件,但這個 展還是有他的珍貴之處。 不過如同前的版友的回文說,這個展書畫的部分較少,是以器物為多,整個展也較為偏向 歷史性質,如果是想去看中國書畫展覽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失望。 個人喜歡這 ...

故宮展出的康熙V.S路易十四

Ula avatar
By Ula
at 2011-10-16T10:49
剛好昨天上午跑企看... 這展相對於之前在故宮別館所展出的特展不算熱門,一早去並沒有什麼人... 可能因為沒有什麼大師光環加持的關係... 整個展主要是算是文物展,而且比較有價值的展品還是以故宮館藏為主... 進館之前還有看到韓國人,外國人,以為也是要來看展的... 結果只是因為正門被拉上紅龍而走錯 ...

故宮展出的康熙V.S路易十四

Ula avatar
By Ula
at 2011-10-15T21:49
※ 引述《Finarfin (黴體是社會亂源)》之銘言: : 如題 : 想請教已經去看過展覽的人 : 可否大概說明看展的心得~ : 謝謝 今天剛好聽說這個版,也剛好去看了這個展,分享一下心得吧 這個展分成四個部分,一個是康熙皇帝相關的東西,有從北京故宮來的展品 像是巨幅人物畫像,人畫的非常逼真,相當不錯 ...

故宮展出的康熙V.S路易十四

Irma avatar
By Irma
at 2011-10-15T21:29
如題 想請教已經去看過展覽的人 可否大概說明看展的心得~ 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