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直島 地中美術館 - 博物館
By Ethan
at 2010-04-07T18:22
at 2010-04-07T18:22
Table of Contents
http://manatsu.pixnet.net/blog/post/26036558
圖多多網誌, 包含直島旅遊
=====================================================
直島,一個日本非常偏遠 非常交通麻煩的地方,
但是提到它,每個人總是第一反應想起了!!!
草間彌生的大南瓜
安藤忠雄的地中美術館
直島位於日本 ,是四國的一個附屬小島,
交通不管從本週的哪裡過來,通常會在岡山轉車,到了四國之後,
必須再到高松港,然後搭一個小時的船在瀨戶內海晃呀晃,才會到達
到了港口,第一眼就看到
南瓜南瓜南瓜南瓜南瓜!!!
港口邊的房子才是直島的原有風情,大南瓜像是憑空長出的
但是如今,海岸邊的一紅一黃的南瓜幾乎成為直島的定番名景
搭上一趟一百日圓的島內巴士,開始這趟小島之旅
首先先去民宿寄放行李,住在百年建築的老民宿[石井商店]
http://www5.ocn.ne.jp/~ishii845/index.html
來到直島,首當其衝的目的當然是地中美術館,
一座號稱「人與建築和自然共存的美術館」
以下開始一段關於地中美術館的正經文XD
開幕於2004年的地中美術館位於日本瀨戶內海內的直島,由建築師安藤忠雄所打造,
屬於Benesse Art Site直島計劃的其中一環,計畫包含由「Benesse House」、「家
Project」、及「地中美術館」三個部份。而談地中美術館的之前必須討論整體計畫,因
美術館不只是計畫中的一部分,也是藝術直島的一部分,整個島嶼都是展示空間而一轉傳
統漁業離島的形象,形成特殊的藝術實踐場域。
最先成立的「Benesse House」是美術館與飯店的複合體,同樣出自於安藤忠雄之手
,於1992年完工,位於直島較高的台地之上可遠眺瀨戶內海風光,景色絕佳。並招聘藝術
家駐島進行創作,飯店內不僅擁有大量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同時藝術作品也飛躍出
建築空間的限制,巧妙的座落在直島的山間海港邊,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草間彌生的「南瓜
」。紅色黑點的胖南瓜和黃色黑點的瘦南瓜分別位於港口和直島著名的露營衝浪勝地的「
つつじ荘」旁,成為拍攝直島海景風光不可或缺的重要主角,讓直島與藝術之間在觀光客
心中直接畫上等號。
總之就是很貴的意思
「Benesse House」一般單人房一泊二食,要價38000!
而「家Project」是徹底利用直島當地最古老的傳統建築聚落所展開的藝術計畫,其
中特別是做為直島當地信仰中心的護王神社,更凸顯作品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作為村子的
一員被接受與使用。 不過因為我沒去「家Project」參觀,所以跳過XD
Benesse Art Site直島計劃中最後一環的地中美術館,名副其實是位於「地中」的美
術館,為了不減損自然風景的美觀而建造的"沒有外觀"的建築,為的是能瞭望瀨戶內海
的海天一色與自然的感受四季的變化。地中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無疑是莫內的睡蓮,尺寸超
過2X6公尺的「大裝飾畫」,目前全世界也僅存八幅,而如此龐大的睡蓮的購入也是促成
地中美術館誕生的原因,館方企圖運用現代的觀點來詮釋睡蓮,而不單只是做為單獨的作
品展示,利用整個美術館的空間來營造特殊的靜謐時光,襯托睡蓮被永恆凝結的一刻。同
時地中美術館的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的展示都是半永久展示,每個作品所擺放的展示室都是
量身訂做,甚至展示室本身即為展示的一部份,形成屬於特定美術館、特定地點的無可取
代性。
Benesse Art Site直島計劃的三個部份,包含美術館與觀光產業的徹底結合、與當地
建築聚落的再造活動的社區營造、大師級巨作的精品主義,最後再配合名建築師安藤忠雄
的量身訂做;Beness教育企業的細密安排讓藝術欣賞不僅只是存在於美術館內,打造「藝
術的直島」不再是一項口號。直島被打上藝術的符碼,直島的海景與南瓜、直島的傳統特
色與「家Project」、直島的核心與地中美術館;帶動大量觀光人潮與創造出整體的形象
,而在之前,彷彿像是個不存在的小島,它的歷史背景、居民的生活型態、離島的產業文
化都被模糊而淡忘。
在現代日本美術館類形,直島的地中美術館包含了名品典藏主義、藝術的附加價值、
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特定場域類型的美術館實踐等。即使位於偏遠離島,因「睡蓮」朝聖
而來的參觀者仍趨之若鶩。而它的藝術附加價值與觀光產業利用Benesse Art Site直島計
劃全體烘托,來到直島彷彿就踏上藝術的國度,從夏季季節性的少數戲水觀光客演變成全
年有近四萬名旅客為藝術慕名而來。而特定場域的藝術實踐更表現在地中美術館與坐落於
山水之間的Benesse House的藝術創作,作品被融入建築中,不僅是美術館內部,更與整
體自然環境、當地對話,凝造出半永久的場域展示。
看了很正經的前置介紹後,終於來地中美術館了!
地中美術館位在島內巴士的終點站,搖搖晃晃過大半個直島,
在巴士行經途中,也看到另一顆大南瓜,但是沒有跳下巴士拍照
地中美術館的櫃檯賣票處和美術館本身是分開的,也是屬於"地上"部分
讓人覺得不親切的是,有每半小時一梯次的等候時間
也就是說其實人不多,但是到了之後必須等到半小時一次的整點時間,
再等過工作人員做了[不怎麼親切、說話飛快的例行介紹]之後,才能進入
而講解內容...其實偏向一般的美術館參觀的觀眾守則
從接待口到實際美術館之間,會經過一段短短的爬坡,
旁邊的生態池,已經進入所謂的美術館的「前導空間」
而地中美術館的前導空間神奇的將莫內的「睡蓮」實體化
據說一年四季依季節不同,總共有高達十六種的睡蓮,在小小的池中綻放
再進入一段很正經的介紹文,由於地中不能拍照,所以館內照片都來自官方
並木誠士稱從美術館區到管舍間的空間為「導入空間」。而導入空間的說法讓從踏入
美術館到這是接觸作品前的時光與通過的可見空間各具有連結性,像是一個開端或預告。
對參觀者而言一個美術館的可見部份包含導入空間、展示空間和附加的餐飲、商店的服務
空間,三者具有一體性的觀看感。地中美術館的館舍和售票處是完全分開的,售票處是一
般的白色可見建築,而展示空間則是不可見的「地中」部分。但隨著從售票處到美術館入
口這一段戶外沿坡道而闢建的「地中之庭」,石徑旁垂柳扶疏,水岸旁盛開的水仙科植物
,而隨著上坡的步伐漸漸將人由現實帶入畫中的八種依水波而盪漾,隨著季節變化呈現不
同風情的各色睡蓮,貼著水面、襯著綠荷;短短百公尺的導入空間充分引人入勝,不僅是
將觀眾從日常進入美術館的儀式性心境轉換,更是藉由現代真實的睡蓮池,走入當時莫內
的睡蓮世界。
三張共存於一室的睡蓮名作,是地中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美術館純白無瑕的白色空間在這裡也可以看見,只是它運用另一種手法。
看起來是油漆白牆,其實全部都是兩平方公分大小的白色大理石
(還是磁磚?我忘了,明明當時很認真蹲下來看地板的)
一個!一個!一個!人工黏貼上去。
因此雖然是美術館白牆,但另有一種微妙的律動感
睡蓮擺設在美術館第二大的展示廳中共展出四幅,全體地板、牆面採用兩公分平方的
方形白色大理石手工拼貼而成,營造出有層次而與油彩質感相仿的一片白。保持了美術館
在平面作品展示時的一貫白牆,且在視覺重量上明亮度、質材、顏色與作品相襯而不顯突
兀,彷彿是開在牆上的窗而往外眺望一池春光。沒有明顯角度的牆角邊線使得觀者視線不
會被突兀的切斷而產生延伸的視覺效果,同時仿造睡蓮畫中的自然光,展示室採用自然光
的間接照明。四幅描繪不同時間睡蓮姿態的畫作與展示空間、展示空間之外的真實睡蓮水
池串聯在一起。
以上很正經寫的很美,但實際上...
近看畫已經龜裂的很嚴重了,而且一直在穿鞋脫鞋有點煩XD
除了睡蓮以外,
地中美術館展出華特˙德˙馬力亞(Walter de Maria)
以及詹姆士˙特瑞爾的作品,
由於地中美術館是半永久性的展示空間,
幾乎每一項作品的空間都是量身打造的
藝術家充分運用空間的想像力使建築與作品融為一體。
因為我對光的作品沒有感想(真是對不起),
只是覺得雖然很炫但是又要脫鞋...所以跳過
華特˙德˙馬力亞是70年代初期歐美藝術家開始發展走出美術館的藝術展現的先驅之
一,其展示室是地中美術館最大的展示空間,同時因作品需要,展示室長邊與東西向一致
,透過上方的天井可引入充足的光線,整體空間的尺寸、方位、天井採光均由藝術家本身
規劃,展示室本身已非單純作品的擺放空間而形成被觀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室內牆壁與
美術館內的清水混凝牆相同,由低而高的層層階梯與擺在階梯中央巨大的渾圓花崗岩球體
與牆面點綴的包著金箔的27根三角柱、四角柱、五角柱;這樣包含整體空間的裝置藝術在
1960年代後期開始盛行,被命名為「TIME/TIMESS/NO TIME」的作品,透過光線反照在球
體、遊走在金色柱子上隨著日照而拉長變化方位的斜影,以及經過精密計算的特殊回聲,
偶有細碎的清脆敲響,像是與遠方海濤或是蟋蟀低鳴應和,形成彷彿永恆不變的靜謐空間
裡的變化。進入該空間中觀眾會不自覺的降低音量放輕腳步,並不是因為工作人員或館方
的要求,而是在充滿光輝的空間內,自然的體會不可破壞的美術殿堂般的空間儀式性。
看完很正經的描述後,
其實只是想傳達,這個作品是地中美術館中我最喜歡的一個
走在展示廳裡,會不自覺的放輕腳步,然後帶點虔誠的心態
在心底[哇~]一聲,瞻仰一室緩緩移動的天光
然後...很蠢的在大球中努力找尋自己變形的倒影( ̄□ ̄|||)a
最後來看看美術館環境
地中美術館在空間上有兩個由建築框出的中庭,一個種滿青蔥翠綠的木賊(常綠的棒
狀植物),突顯在四方的淡灰無機質清水混凝牆中格外強烈的生命感;另一個中庭鋪滿大
小不一灰白深淺的石頭,襯著同樣的牆面幾乎讓人誤為是黑白照片。而兩座中庭各有露天
的樓梯,各自通往不同的展示空間。美術館內各個作品的展示空間大小不一,有門戶大開
一眼經過便無法忽視它、有藏在某一個轉彎讓人捉摸是動線留白還是一個入口、有鑲嵌在
牆上一個幾乎以為可以伸手去摸的「一塊燈光」,遠看不知是作品還是巧妙的照明、有直
透戶外的的一窗天光,到底是建築師的設計還是與自然融合的藝術品?地中在動線規劃上
充分顯現美術館自由探索的樂趣,如果沒有無障礙電梯的樓層標示,幾乎讓參觀者忘了自
己究竟存在於怎麼樣的高度,在地底、在斜坡上、在戶外或在室內。
談到地中美術館,往往會直覺反應,無可避免的聯想到建築師安藤忠雄,卻並非以建築作品
喧賓奪主獨立成為美術館,而是將保有部分展示空間均質性與統一性的同時將展示空間也
作品化。在設計理念上追求「思考自然與人類關係的場所」而不見取巧的美術館建築外觀
;在呈現上表達出從被一般切割的展示空間與作品,到作為被觀看的一部分、烘托作品的
展示空間作品化,地中美術館作為直島的一部分,是「可以展示特定場域式作品的特定場
域式美術館」。
耶!結束很正經的部份 (拍拍手)
難道我是專誠為了網誌很乖巧的寫了大長篇嗎?
其實是因為寫過關於地中美術館的展示報告...
如果再為了網誌重寫一次美術館展示感想,我一定會流淚的XD
參觀完感覺空間很神聖,不能放聲說話的地中美術館
拉車回到港口邊,換去絕對讓你大笑的...
007紀念館!
裡面實在很有趣,小小的一間,是粉絲自己設立的
甚至我們去的時候沒有人在管理,就默默的自己踏進去了
拍了很多蠢照,不過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小心弄丟了一支傘..╮(﹋﹏﹌)╭..
緩緩的散步在幾乎遇不到人的海岸邊,
遇到很可愛,缺牙的老杯杯很熱情的問我們從哪來觀光
當回答[台灣]時
老杯杯以超重口音說[喔喔是在南邊嗎]
然後老杯杯很自豪的說,全島的人我都認識!
我相信...因為島實在很不大ˋ(′_‵||)ˊ
和老杯杯告別後,繼續往民宿的方向慢慢散步前進,天色漸漸晚了
從直島的"積浦"走到民宿所在的"本村",其實頂多半小時
遇不太到人夕陽時分,散起步來十分舒服
結束了直島之旅
參考資料
地中美術館
http://www.chichu.jp/
直島觀光
http://www.naoshima.net/index.html
很貴的「Benesse 」
http://www.naoshima-is.co.jp/?index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Hedy
at 2010-04-10T14:10
at 2010-04-10T14:10
By John
at 2010-04-14T05:55
at 2010-04-14T05:55
Related Posts
「樂遊科博館」手冊讓你學習沒煩惱
By John
at 2010-04-07T16:04
at 2010-04-07T16:04
科工館:2010年「文物保存維護工作坊及修護講座」
By Harry
at 2010-04-06T15:18
at 2010-04-06T15:18
徵件:台灣當代藝術展覽在英國
By Irma
at 2010-04-06T08:55
at 2010-04-06T08:55
台東台灣史前歷史博物館
By Skylar Davis
at 2010-04-05T22:34
at 2010-04-05T22:34
北縣美術家大展 飽覽423家作品
By Joseph
at 2010-04-05T15:07
at 2010-04-05T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