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經典雕塑 用手觸摸的到 - 博物館
By Callum
at 2009-04-19T00:57
at 2009-04-19T00:57
Table of Contents
內含外行人觀感,不喜可略過或善意指教 :)
在《驚艷米勒》之前,對史博館的印象便是那些書畫山水、銅瓷碗碟。
真正打定主意(並且付諸實踐)好好參觀,已經是好幾個月以後的事了。
撇開外務(?)繁雜,史博館禁止攝影或許才是我遲遲沒能前往的理由,
最後,終於算是吸引到我的,便是剛開展的《張大千書畫紀念特展》。
撇開我對張大千本人的熟悉以及偏好與否,同時間有七個(含常設)展,
從空間營造、解說內容、互動裝置…都給人與其外觀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逛博物館,很少有因為看了自導覽牌以後又回頭去欣賞一次作品的)
(相較之下,有的展覽…包括大展,連語音導覽都讓我只覺得不知所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參觀品質的低落,主要是來自低水準參觀者的噪音。
二樓附設咖啡廳可以欣賞隔鄰植物園的景色陽光,可惜同樣喧囂吵鬧。
整體而言,我認為這地方只收三十元門票無論如何仍算便宜,
(當然,即使提高門票,我也不認為參觀者素質會被篩選提高)
所以我又另外花了兩百三十元,買了一個頗有質感的鑰匙圈。
<1>張大千110-書畫紀念特展
就算沒看過他的作品,也會聽過他的名字。總之就是這種等級的藝術家;
史博館借張大千一百一十歲冥誕,推出相關特展,展出將上百件收藏品。
雖然徐悲鴻讚嘆他「五百年來一大千」,可見其畫藝、涵養之廣博深厚,
個人對他大多作品反而毫無共鳴,分辨不出它們與坊間創作品有何差異?
當然,這可能(必須)完全歸咎於本人的藝術造詣過低,窺不見宗廟之美。
總而言之,尤其對大師中年以前的作品,個人對於他的構圖實在不欣賞…
個人比較喜歡的,有「煙雲山水」、「黃海就遊」以及兩三張師古作品。
至於中晚期混入西洋印象派技法的畫作,風格丕變,格局層次顯有提昇,
但個人還是對於如「黃山絕景」中「西景中人」的對比只覺得格格不入;
同樣令我懷疑的是,在飄渺深遠的山水雲霧中,房舍竟還是草率粗曠的。
大師以畫荷聞名,我倒比較欣賞「古漢柏」、「慈湖圖」這些風景作品。
<2>台灣早期咖啡文化
隔壁的展間似乎剛好有活動,吵鬧異常;轉往常設展區,狀況改善許多。
雖然館內禁止攝影,我還是看到有人帶著小DC甚至架起腳架拍攝起作品;
相較櫃台息自如金的晚娘,展場或打著瞌睡的志工似乎沒有制止的舉動。
穿過二樓景觀咖啡廳後的走廊,氣氛丕變,轉為另一種封閉溫暖的光芒。
本展內容與我設想有些差異,其實展出的文物,主題是「咖啡館」本身。
除藉由詩歌文章,使人揣摩遙想當年咖啡館對文人於社會的態度、意義,
並展出珍藏具有象徵性的文物如女給服、留聲機、吧台等,懷舊感濃厚。
展間並規劃獨立區域,裝潢佈置為咖啡館,令人瞬間以為錯置30年代了。
<3>體貌會神—羅浮宮雕塑藝術觸覺教育展
同樣是上禮拜開張的新展。而且貨源還是那個鼎鼎大名的羅浮宮。
「阿芙洛狄特」、「叛奴」、「伊波門納」、「垂死的阿貝爾」…
除了藝術價值還極具歷史意義的作品,當然不會隨便外借展出了。
(而且這還是門票三十元換取服務的一部分,理所當然不會是真品)
因此,來到史博館的,是以樹脂或石膏複製的原型及縮小倣真品;
或許會有人因此覺得觀賞價值低落(即使他們其實無法分辨差異),
它們卻有不同的功能任務,也就是帶領我們使用不同的感官欣賞。
本展邀請參觀者觸摸雕塑作品,感受作品中透露出的緊繃與柔和。
就像瞎子摸象一般,經由接觸,反而發現了許多原來忽略的細緻。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問題】請問故宮周末夜
By Jacky
at 2009-04-17T18:14
at 2009-04-17T18:14
Museum美學筆記-台灣女性藝術介紹
By Sarah
at 2009-04-16T20:01
at 2009-04-16T20:01
國立臺灣美術館圖書資訊組可開放民眾借閱、影印嗎
By Donna
at 2009-04-16T00:20
at 2009-04-16T00:20
有關北美館實習
By Skylar Davis
at 2009-04-15T22:10
at 2009-04-15T22:10
請問有板有去過苗栗獅潭村史博物館嗎?
By Tom
at 2009-04-15T21:41
at 2009-04-15T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