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花園─看見莫內的理性與感性 - 博物館
By Daph Bay
at 2011-06-07T23:19
at 2011-06-07T23:19
Table of Contents
一走進「莫內花園」1B展示廰,我的眼睛瞬間明亮了起來。長條形的展示廳裡,
左右兩面牆,各掛滿了「水景」系列的畫作。
讓我驚喜的是不同以往我所看過的畫展,總是籠罩在昏黃的燈光之下,這裡彷彿
淺百合般的白色牆面,嵌入莫內的巨幅睡蓮,那些深藍靛紫、淺黃嫩綠的色彩,突破
了畫框的限制,在潔白無瑕的牆面上恣意流動,讓觀者宛如身處莫內在吉維尼的自然
光畫室裡欣賞,走道中央還貼心的擺放了數張長椅,供腿乏了的人們稍作歇息,著實
增添了幾分愜意。
這次展出的32件作品,除了〈在阿讓特港附近散步〉與〈枝頭露春息〉,其餘皆
是莫內1883年搬到吉維尼之後所作。莫內搬到吉維尼的前幾年,仍維持出外旅行作畫
的習慣,直到1890年,他正式買下吉維尼的土地及住屋,並於1893年,引塞納河支流
艾普特河開鑿蓮池,於1895年建造日本橋,往後三十年間,他像是被水池中稍縱即逝
的波光倒影所媚惑了一般,著了魔似的不斷創作「日本橋」與「睡蓮」兩大主題。
走過一圈「莫內花園」,我同時看見了莫內的理性與感性。回到「水景」系列,
我坐在長椅上,盯著前方的幾幅畫出神。我思考著動輒一尺、兩尺見方的〈睡蓮〉,
除了所謂「裝飾性」的功能以及「光與影」的變化之外,莫內是否還想傳達些什麼?
水面即是鏡象,倒映出天光雲影、柳條草叢,有好幾幅沒有岸邊,僅僅只是一望
無際的水面,讓觀者找不到畫家作畫的立足點。巧妙的是在虛實之間,莫內以平行的
筆觸妝點蓮葉和睡蓮,讓畫面立即有了空間的立體感。然而,水面下蓊蓊鬱鬱的未知
世界似乎更吸引人,啊!我真想成為一隻青蛙跳下去一探究竟!
驚於這股莫名的衝動,我才理解到莫內必定是非常專注於捕捉水面上的幽微變化,
或者他對自我異常的克制,才沒掉進水裡。這麼說來,莫內是理性的,他只畫他眼睛
所看見的。(I can only draw what I see.-by Claude Monet)
莫內活了87個年頭 (1840~1926),這般長壽,讓他嘗到成名後豐收的碩果,也讓
他避不了生離死別的哀痛。(請參看下表) 年輕時一起奮鬥的印象派大將一個個凋零,
子女們成年後,除了長子尚和長媳白蘭琪留在吉維尼,其他六位全都四散各處。此外,
因長期在戶外寫生,視網膜受強光照射,他的視力也逐漸惡化。
1903年,畢沙羅去世。
1906年,塞尚去世。
1911年,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去世。
1914年,長子尚去世。
1917年,竇加去世。
1919年,雷諾瓦去世。
來到「花園一隅」,〈日本橋〉和〈由玫瑰花園眺望吉維尼住屋〉各兩張,畫中
的形體模糊,濃稠的顏料彷彿受到極高溫的燒烤而快速融化,模糊得令人難以辨識。
我初見這四幅畫時,極力想看懂畫中的景物,端詳良久,卻只能看出個大概。 (事實
上,根本不可能看清楚。) 突然,我好像能體會莫內受白內障所苦時,內心焦急著想
看清楚,視野卻始終無法清晰的憤怒、痛苦、恐懼。
尤其是那張沉浸在暮色中的〈由玫瑰花園眺望吉維尼住屋〉,在構圖上,莫內從
低處遠望位於高處的住家,房屋卻被茂密的玫瑰花叢所掩蓋,而未露出全貌。莫內雖
意欲隱藏自己的內心,但那火紅的熾熱的目光,無疑的洩漏了莫內對於家人的思念。
莫內畫的不只是景,更多的是心裡的感覺。如同蔣勳先生所說:「所謂的『印象』,
是種『感覺』。」
伴隨著眼疾的折磨,以及摯友親人相繼去世的打擊,莫內承受生理上與心理上的
雙重哀痛。他仍然堅持畫他眼睛所看見的,並且將他的感受融入畫中,以這個角度去
貼近莫內近乎抽象的畫作,莫內是感性的。(I have been painting nonstop, so I
can capture as much as possible before my world completely dark.-Claude Monet)
走一趟「莫內花園」,看見莫內的理性與感性。這次的展覽多集中在莫內晚期的
作品,雖然不足以涵蓋他的一生,但是看到晚年罹患白內障的的莫內,即使已躋身於
當代大師之列,他依舊努力作畫,甚至不惜毀壞他覺得不滿意的作品。莫內對繪畫的
執著,是我覺得最動人的部份。
看完展覽以後,真的會讓人很想親自到莫內花園朝聖。從前別人問我:「最想去
哪個國家?」我總是想破頭也回答不出來。下次再有人問我,我肯定毫不猶豫的說:
「法國吉維尼的莫內花園!」:)
--
http://blog.roodo.com/waterlilies
新開張的blog >////<
--
左右兩面牆,各掛滿了「水景」系列的畫作。
讓我驚喜的是不同以往我所看過的畫展,總是籠罩在昏黃的燈光之下,這裡彷彿
淺百合般的白色牆面,嵌入莫內的巨幅睡蓮,那些深藍靛紫、淺黃嫩綠的色彩,突破
了畫框的限制,在潔白無瑕的牆面上恣意流動,讓觀者宛如身處莫內在吉維尼的自然
光畫室裡欣賞,走道中央還貼心的擺放了數張長椅,供腿乏了的人們稍作歇息,著實
增添了幾分愜意。
這次展出的32件作品,除了〈在阿讓特港附近散步〉與〈枝頭露春息〉,其餘皆
是莫內1883年搬到吉維尼之後所作。莫內搬到吉維尼的前幾年,仍維持出外旅行作畫
的習慣,直到1890年,他正式買下吉維尼的土地及住屋,並於1893年,引塞納河支流
艾普特河開鑿蓮池,於1895年建造日本橋,往後三十年間,他像是被水池中稍縱即逝
的波光倒影所媚惑了一般,著了魔似的不斷創作「日本橋」與「睡蓮」兩大主題。
走過一圈「莫內花園」,我同時看見了莫內的理性與感性。回到「水景」系列,
我坐在長椅上,盯著前方的幾幅畫出神。我思考著動輒一尺、兩尺見方的〈睡蓮〉,
除了所謂「裝飾性」的功能以及「光與影」的變化之外,莫內是否還想傳達些什麼?
水面即是鏡象,倒映出天光雲影、柳條草叢,有好幾幅沒有岸邊,僅僅只是一望
無際的水面,讓觀者找不到畫家作畫的立足點。巧妙的是在虛實之間,莫內以平行的
筆觸妝點蓮葉和睡蓮,讓畫面立即有了空間的立體感。然而,水面下蓊蓊鬱鬱的未知
世界似乎更吸引人,啊!我真想成為一隻青蛙跳下去一探究竟!
驚於這股莫名的衝動,我才理解到莫內必定是非常專注於捕捉水面上的幽微變化,
或者他對自我異常的克制,才沒掉進水裡。這麼說來,莫內是理性的,他只畫他眼睛
所看見的。(I can only draw what I see.-by Claude Monet)
莫內活了87個年頭 (1840~1926),這般長壽,讓他嘗到成名後豐收的碩果,也讓
他避不了生離死別的哀痛。(請參看下表) 年輕時一起奮鬥的印象派大將一個個凋零,
子女們成年後,除了長子尚和長媳白蘭琪留在吉維尼,其他六位全都四散各處。此外,
因長期在戶外寫生,視網膜受強光照射,他的視力也逐漸惡化。
1903年,畢沙羅去世。
1906年,塞尚去世。
1911年,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去世。
1914年,長子尚去世。
1917年,竇加去世。
1919年,雷諾瓦去世。
來到「花園一隅」,〈日本橋〉和〈由玫瑰花園眺望吉維尼住屋〉各兩張,畫中
的形體模糊,濃稠的顏料彷彿受到極高溫的燒烤而快速融化,模糊得令人難以辨識。
我初見這四幅畫時,極力想看懂畫中的景物,端詳良久,卻只能看出個大概。 (事實
上,根本不可能看清楚。) 突然,我好像能體會莫內受白內障所苦時,內心焦急著想
看清楚,視野卻始終無法清晰的憤怒、痛苦、恐懼。
尤其是那張沉浸在暮色中的〈由玫瑰花園眺望吉維尼住屋〉,在構圖上,莫內從
低處遠望位於高處的住家,房屋卻被茂密的玫瑰花叢所掩蓋,而未露出全貌。莫內雖
意欲隱藏自己的內心,但那火紅的熾熱的目光,無疑的洩漏了莫內對於家人的思念。
莫內畫的不只是景,更多的是心裡的感覺。如同蔣勳先生所說:「所謂的『印象』,
是種『感覺』。」
伴隨著眼疾的折磨,以及摯友親人相繼去世的打擊,莫內承受生理上與心理上的
雙重哀痛。他仍然堅持畫他眼睛所看見的,並且將他的感受融入畫中,以這個角度去
貼近莫內近乎抽象的畫作,莫內是感性的。(I have been painting nonstop, so I
can capture as much as possible before my world completely dark.-Claude Monet)
走一趟「莫內花園」,看見莫內的理性與感性。這次的展覽多集中在莫內晚期的
作品,雖然不足以涵蓋他的一生,但是看到晚年罹患白內障的的莫內,即使已躋身於
當代大師之列,他依舊努力作畫,甚至不惜毀壞他覺得不滿意的作品。莫內對繪畫的
執著,是我覺得最動人的部份。
看完展覽以後,真的會讓人很想親自到莫內花園朝聖。從前別人問我:「最想去
哪個國家?」我總是想破頭也回答不出來。下次再有人問我,我肯定毫不猶豫的說:
「法國吉維尼的莫內花園!」:)
--
http://blog.roodo.com/waterlilies
新開張的blog >////<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11-06-10T09:16
at 2011-06-10T09:16
By Kyle
at 2011-06-14T00:43
at 2011-06-14T00:43
By Aaliyah
at 2011-06-14T19:45
at 2011-06-14T19:45
By Kristin
at 2011-06-18T12:45
at 2011-06-18T12:45
By Gilbert
at 2011-06-20T14:02
at 2011-06-20T14:02
By Candice
at 2011-06-25T06:36
at 2011-06-25T06:36
By Erin
at 2011-06-29T05:42
at 2011-06-29T05:42
Related Posts
北美館事件連署頁面
By Robert
at 2011-06-06T16:52
at 2011-06-06T16:52
寶島歌樂留聲跡--臺灣傳統音樂研究回顧展
By Frederic
at 2011-06-05T23:40
at 2011-06-05T23:40
文化部時代的博物館願景
By Linda
at 2011-06-05T09:29
at 2011-06-05T09:29
順益博物館徵教育推廣一名
By Dora
at 2011-06-03T17:27
at 2011-06-03T17:27
大學生美感素養與觀展動機之研究 (看過夏卡爾展覽的大學生)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6-03T02:58
at 2011-06-03T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