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熊貓的問題 - 動物園
By Barb Cronin
at 2006-06-03T14:09
at 2006-06-03T14:09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rtifacter (要當封子)》之銘言:
: 如果是用保育的角度來拒絕的話,那所有動物園都要關門
: 一般人也不能把所有外來種的動物(包括狗貓鼠爬蟲鳥等等)
: 當作寵物.
: 但如此是基於教育的目的的話,那熊貓來的意義當然是很重
: 要的.這也是動物園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麻?
以下為 排版後的 796篇
以「負圈養」為榮的動物園
釋悟泓
http://www.east.org.tw/09/link1-11.htm
「大多數動物園都還是抱著搞馬戲團的心態,
也就是說,娛樂觀眾和門票收入,遠比任何問題都來得重要。」
這是加拿大一個保育團體Zoo Check說的。
他們長期追蹤、觀察由加拿大賣出或贈送到世界各地動物園的北極熊。
總的來說,他們發現
「動物園真不是一個動物住的地方。」
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曾經從加拿大引進兩隻北極熊,
牠們可說是痛苦一生,先後客死他鄉。
第二隻熊在死前罹患嚴重皮膚病,群醫束手,連國外專家也幫不上忙。
最後被移到動物園的「後院」
關在那裡的動物,不對遊客開放,讓大家可以「眼不見為淨」。
受盡折磨而死的北極熊屍骨未寒,
動物園又蓋了一座所謂的「極地館」,
宣稱位在亞熱帶,
用水泥噴成冰柱模樣、終年施放冷氣、甚至外加冰塊的台北,
絕對可以提供北極熊最好的飼養環境,
絲毫沒有反省極地氣候的難以人工複製,
且又開始到世界各地探聽有無可能再弄兩隻北極熊進來。
當時,在瑞士的蘇黎世動物園裡恰有兩隻北極熊,
雖然冬天還有冰天雪地的氣候可供北極熊「回味」自然,但卻因圈養環境不佳,
北極熊有嚴重的刻板行為--
不斷重複的來回走動、搖頭晃腦等,
遭到當地遊客對動物園的嚴重詬病。
在聽說台北有錢建造一個非常好的極地館後,就積極想要轉讓。
這事後來引起國內外保育團體的關注,
台北市立動物園也就從善如流,放棄北極熊。
不過,他們可並沒有放棄前述對「娛樂觀眾和門票收入」的堅持!
世紀末是台北市立動物園風光的一年。
首先是從澳洲進口無尾熊,
其次是先後兩批國王企鵝,
接下來又說要弄一隻大陸的貓熊到台灣。
這大陸貓熊的進口還有競爭者,
就是那身兼民主進步黨黨主席,又是高雄市市長的謝長廷。
聽說他是為了兩岸和平著想,
也許他會想跟貓熊說:
「為了兩岸和平還有我的政治風采,希望貓熊能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無尾熊和企鵝到了台北,
透過媒體前前後後一陣熱吵,民眾瘋狂前往探視。
動物園不敢怠慢,每逢佳節週休就嚴陣以待,
趁亂好好教育國人:
他們不斷的呼籲遊客,不要干擾那些怕被干擾的動物,
否則無尾熊睡不著覺生病了,企鵝蛋孵不出小企鵝,他們可不管!
諷刺的是,動物園的人事和預算還歸教育局和教育部主管呢!
新世紀第三天,
教育部在新年記者會上明訂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
特將「動物園一日遊」當成是值得推廣的做法之一,
和「反省十分鐘」、「和大自然對話」、「日行一善」等項目並列。
很顯然的:
教育部對台灣動物園「教育功能」的認知,
可能連「好好反省十分鐘」都沒有。
其實,從動物園炒熱進口動物商機的行徑來看,
他們好像應該歸建設局的工商管理科來管才比較名符其實一點!
什麼是「生命教育」?
台灣的動物園--尤其是有錢又有人、競爭力強大的公立動物園,
只要不斷進口台灣沒有的珍稀動物,
在展示、宣傳的包裝下
(簡單做些介紹生態及動物習性的看板,而看板往往淹沒在人潮擁簇之下),
大聲的喊一句:
「看牠但不要干擾牠」、「愛牠但不要太瘋牠」,
這樣便說是「生命教育」了?
台北市動物園的企鵝孵不出小企鵝來,這是很沒面子的事。
不過最遺憾的恐怕還是失去了商機,
讓南部某個私人動物園搶了風采,
連年底要競選縣長的現任副縣長都親自出馬,
要為他們所孵出來的小企鵝舉辦命名活動。
小企鵝「破殼未捷身先死」,
我們也很遺憾,也很希望能瞭解其中的機先。
在去年底趁著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訪問的機會,
我抽空拜訪位於市郊的愛丁堡動物園。
由於透過安排,
接待我的是一位負責教育的主管,
一聽說我想來看他們的企鵝,
又問他企鵝蛋為什麼會孵不出來,
他連忙表示,
剛引進企鵝的動物園都比較沒有經驗,
似乎不太想深入這個話題。
然後他帶我去看他們的教育設施,邊走邊指:
這裡即將改建,那裡過去關過猴子,…等等。
最後他強調,他們的經費很不夠,其實就設備、場地、設施而言,
跟台北市立動物園比,是差得遠!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來台北動物園開過會,
對於動物園之有錢、硬體設施之豪華,印象深刻。
愛丁堡動物園的員工約有120人,其中十分之一負責教育。
最讓他們自豪的據說是擁有一個影像部門,
可以自行製作各種教育教材。
也有專人跟學校接洽,
定期安排學生參觀動物園,
學習有關野生動物生態或是保育的知識。
由於時間不多,我匆匆告辭,想在日落之前在園內走一圈!
我一路快步走著,
心想此行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收穫了,
畢竟這個國家的國民,
對動物園角色和功能的認知已有很大轉變,
園內遊客不是外來觀光客,要不就只是到當地一個古老餐廳聚餐的人。
直到我走到圈養犀牛的地方,
發現旁邊立了一個告示,寫著:
「圈欄太小嗎?別擔心,這一小塊地,是給犀牛暫時待著用的!
牠們通常都可以自由走到後面大片的草地上去。
只有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天氣很糟,草地太過泥濘時,
照顧者才會將犀牛暫時關在這裡,
只要確定不會有安全上的顧慮,就會放牠們回到草地。」
原來牠們是要遊客放心,
犀牛只是暫時被圈養在遊客前方的一小塊水泥地上,
而且是為了犀牛的安全著想。
告示說明的意義,
不是說他們有多大的草地可供犀牛遊憩,
而是他們很在乎人們對動物生命權益、動物福利的關心!
最後,就在我將要走出大門之際,
忽然看到左邊灌木叢裡有一頭「大象」,
兩隻巨大的象牙跟牠身後的禿樹前後輝映。
旁邊同樣有個牌子,我趨前讀著幾個大字:
「在這個動物園裡,除了這一頭以外,你看不到任何大象。」
牌子上的小字繼續說明:
「大象是智慧很高的社群動物。
在野外,母象跟下一代緊密生活在一起,
小公象在成熟期會離開母群,
成年公象會在母象發情時,和象群結伴為伍。
愛丁堡動物園根本不可能提供上述那樣的環境條件,
因此我們決定不圈養大象。」
那頭大象其實是石雕的,
立在那裡告訴遊客他們沒有圈養大象。
這才是他們「生命教育」的機先吧,
回程途中我不斷思索著。
我們知道,為了節約能源,有所謂「負瓦特」的觀念:
拿興建核電廠的錢,來補助消費者換用較為省電省能的器具,
不但可以節約用電,也可以省卻核廢、核電廠除役的費用和負作用。
物理學家則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新陳代謝的本質,
乃是使有機體成功的消除了它自己活著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熵。
我從愛丁堡動物園的寧靜中體會到,
如果,以囚禁動物為本職的動物園,
要能進行所謂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
或許「負圈養」才是一個起始點:
以不圈養某一種野生動物為傲,
而不是以擁有、炫耀更多的珍奇異獸為榮。
--
支那豬像濁水溪的石頭一樣多,
也像霧社森林的樹葉一樣繁盛,
但我台獨的意志就像奇萊山一樣的雄壯。
--
: 如果是用保育的角度來拒絕的話,那所有動物園都要關門
: 一般人也不能把所有外來種的動物(包括狗貓鼠爬蟲鳥等等)
: 當作寵物.
: 但如此是基於教育的目的的話,那熊貓來的意義當然是很重
: 要的.這也是動物園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麻?
以下為 排版後的 796篇
以「負圈養」為榮的動物園
釋悟泓
http://www.east.org.tw/09/link1-11.htm
「大多數動物園都還是抱著搞馬戲團的心態,
也就是說,娛樂觀眾和門票收入,遠比任何問題都來得重要。」
這是加拿大一個保育團體Zoo Check說的。
他們長期追蹤、觀察由加拿大賣出或贈送到世界各地動物園的北極熊。
總的來說,他們發現
「動物園真不是一個動物住的地方。」
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曾經從加拿大引進兩隻北極熊,
牠們可說是痛苦一生,先後客死他鄉。
第二隻熊在死前罹患嚴重皮膚病,群醫束手,連國外專家也幫不上忙。
最後被移到動物園的「後院」
關在那裡的動物,不對遊客開放,讓大家可以「眼不見為淨」。
受盡折磨而死的北極熊屍骨未寒,
動物園又蓋了一座所謂的「極地館」,
宣稱位在亞熱帶,
用水泥噴成冰柱模樣、終年施放冷氣、甚至外加冰塊的台北,
絕對可以提供北極熊最好的飼養環境,
絲毫沒有反省極地氣候的難以人工複製,
且又開始到世界各地探聽有無可能再弄兩隻北極熊進來。
當時,在瑞士的蘇黎世動物園裡恰有兩隻北極熊,
雖然冬天還有冰天雪地的氣候可供北極熊「回味」自然,但卻因圈養環境不佳,
北極熊有嚴重的刻板行為--
不斷重複的來回走動、搖頭晃腦等,
遭到當地遊客對動物園的嚴重詬病。
在聽說台北有錢建造一個非常好的極地館後,就積極想要轉讓。
這事後來引起國內外保育團體的關注,
台北市立動物園也就從善如流,放棄北極熊。
不過,他們可並沒有放棄前述對「娛樂觀眾和門票收入」的堅持!
世紀末是台北市立動物園風光的一年。
首先是從澳洲進口無尾熊,
其次是先後兩批國王企鵝,
接下來又說要弄一隻大陸的貓熊到台灣。
這大陸貓熊的進口還有競爭者,
就是那身兼民主進步黨黨主席,又是高雄市市長的謝長廷。
聽說他是為了兩岸和平著想,
也許他會想跟貓熊說:
「為了兩岸和平還有我的政治風采,希望貓熊能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無尾熊和企鵝到了台北,
透過媒體前前後後一陣熱吵,民眾瘋狂前往探視。
動物園不敢怠慢,每逢佳節週休就嚴陣以待,
趁亂好好教育國人:
他們不斷的呼籲遊客,不要干擾那些怕被干擾的動物,
否則無尾熊睡不著覺生病了,企鵝蛋孵不出小企鵝,他們可不管!
諷刺的是,動物園的人事和預算還歸教育局和教育部主管呢!
新世紀第三天,
教育部在新年記者會上明訂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
特將「動物園一日遊」當成是值得推廣的做法之一,
和「反省十分鐘」、「和大自然對話」、「日行一善」等項目並列。
很顯然的:
教育部對台灣動物園「教育功能」的認知,
可能連「好好反省十分鐘」都沒有。
其實,從動物園炒熱進口動物商機的行徑來看,
他們好像應該歸建設局的工商管理科來管才比較名符其實一點!
什麼是「生命教育」?
台灣的動物園--尤其是有錢又有人、競爭力強大的公立動物園,
只要不斷進口台灣沒有的珍稀動物,
在展示、宣傳的包裝下
(簡單做些介紹生態及動物習性的看板,而看板往往淹沒在人潮擁簇之下),
大聲的喊一句:
「看牠但不要干擾牠」、「愛牠但不要太瘋牠」,
這樣便說是「生命教育」了?
台北市動物園的企鵝孵不出小企鵝來,這是很沒面子的事。
不過最遺憾的恐怕還是失去了商機,
讓南部某個私人動物園搶了風采,
連年底要競選縣長的現任副縣長都親自出馬,
要為他們所孵出來的小企鵝舉辦命名活動。
小企鵝「破殼未捷身先死」,
我們也很遺憾,也很希望能瞭解其中的機先。
在去年底趁著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訪問的機會,
我抽空拜訪位於市郊的愛丁堡動物園。
由於透過安排,
接待我的是一位負責教育的主管,
一聽說我想來看他們的企鵝,
又問他企鵝蛋為什麼會孵不出來,
他連忙表示,
剛引進企鵝的動物園都比較沒有經驗,
似乎不太想深入這個話題。
然後他帶我去看他們的教育設施,邊走邊指:
這裡即將改建,那裡過去關過猴子,…等等。
最後他強調,他們的經費很不夠,其實就設備、場地、設施而言,
跟台北市立動物園比,是差得遠!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來台北動物園開過會,
對於動物園之有錢、硬體設施之豪華,印象深刻。
愛丁堡動物園的員工約有120人,其中十分之一負責教育。
最讓他們自豪的據說是擁有一個影像部門,
可以自行製作各種教育教材。
也有專人跟學校接洽,
定期安排學生參觀動物園,
學習有關野生動物生態或是保育的知識。
由於時間不多,我匆匆告辭,想在日落之前在園內走一圈!
我一路快步走著,
心想此行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收穫了,
畢竟這個國家的國民,
對動物園角色和功能的認知已有很大轉變,
園內遊客不是外來觀光客,要不就只是到當地一個古老餐廳聚餐的人。
直到我走到圈養犀牛的地方,
發現旁邊立了一個告示,寫著:
「圈欄太小嗎?別擔心,這一小塊地,是給犀牛暫時待著用的!
牠們通常都可以自由走到後面大片的草地上去。
只有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天氣很糟,草地太過泥濘時,
照顧者才會將犀牛暫時關在這裡,
只要確定不會有安全上的顧慮,就會放牠們回到草地。」
原來牠們是要遊客放心,
犀牛只是暫時被圈養在遊客前方的一小塊水泥地上,
而且是為了犀牛的安全著想。
告示說明的意義,
不是說他們有多大的草地可供犀牛遊憩,
而是他們很在乎人們對動物生命權益、動物福利的關心!
最後,就在我將要走出大門之際,
忽然看到左邊灌木叢裡有一頭「大象」,
兩隻巨大的象牙跟牠身後的禿樹前後輝映。
旁邊同樣有個牌子,我趨前讀著幾個大字:
「在這個動物園裡,除了這一頭以外,你看不到任何大象。」
牌子上的小字繼續說明:
「大象是智慧很高的社群動物。
在野外,母象跟下一代緊密生活在一起,
小公象在成熟期會離開母群,
成年公象會在母象發情時,和象群結伴為伍。
愛丁堡動物園根本不可能提供上述那樣的環境條件,
因此我們決定不圈養大象。」
那頭大象其實是石雕的,
立在那裡告訴遊客他們沒有圈養大象。
這才是他們「生命教育」的機先吧,
回程途中我不斷思索著。
我們知道,為了節約能源,有所謂「負瓦特」的觀念:
拿興建核電廠的錢,來補助消費者換用較為省電省能的器具,
不但可以節約用電,也可以省卻核廢、核電廠除役的費用和負作用。
物理學家則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新陳代謝的本質,
乃是使有機體成功的消除了它自己活著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熵。
我從愛丁堡動物園的寧靜中體會到,
如果,以囚禁動物為本職的動物園,
要能進行所謂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
或許「負圈養」才是一個起始點:
以不圈養某一種野生動物為傲,
而不是以擁有、炫耀更多的珍奇異獸為榮。
--
支那豬像濁水溪的石頭一樣多,
也像霧社森林的樹葉一樣繁盛,
但我台獨的意志就像奇萊山一樣的雄壯。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關於熊貓的問題
By Lydia
at 2006-06-03T09:49
at 2006-06-03T09:49
關於熊貓的問題
By Aaliyah
at 2006-06-03T03:56
at 2006-06-03T03:56
下雨天的動物園
By Lauren
at 2006-05-30T22:51
at 2006-05-30T22:51
下雨天的動物園
By Robert
at 2006-05-30T18:55
at 2006-05-30T18:55
Re: 中國人
By Yuri
at 2006-05-23T23:04
at 2006-05-23T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