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 - 博物館
By Sandy
at 2013-09-23T16:23
at 2013-09-23T16:23
Table of Contents
剛從香港回來,對香港的展覽真是回味無窮,因此也在這邊與大家分享,請多多指教~
網誌圖文版:http://deankuo.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23.html
過去參觀過不少展覽,但這是我第一次參觀「文化」博物館。作為一間以文化為名的
博物館,應該如何去展示自己的文化呢?又,什麼是屬於香港的文化呢?我認為香港文化
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從過去的歷史文物到流行文化,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了粵劇、流行服飾、歷史古物、
當代藝術,作為一個當代的紀錄,我認為是很特別的,至少台灣並沒有太多這樣類似的展
出。另一個讓我羨慕的是,展場費用之便宜超乎預期,除了約台幣40元的門票外,所有特
展都沒有另外收費,免費手冊份量相當豐富,展出的內容也相當精彩多元,包含許多媒體
裝置和互動藝術,相較台灣隨便要兩百塊起跳的特展來說,香港的相關單位經費應該是非
常充足,才得以補充這麼多的支出吧。
武藝人生 李小龍
適逢李小龍逝世四十週年,香港文化博物館也舉辦了大型的回顧展。李小龍在香港及
好萊塢電影的貢獻,已經讓這個名字成為了多元的文化名詞,隨著港片的盛行,對香港人
或是亞洲來說,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此項展覽無法拍照,只能從網路上找些照片來
分享,其實有些可惜,但整個展覽絕對值得一看。
整個展覽分成幾個區塊,其實,就是把李小龍用幾個面向/角度來看他,每個區塊都
有李小龍的自己寫的話,總共分為:
漢子。李振藩
演員。李小龍
武術家。李小龍
傳奇。李小龍
漢子。李振藩
「每天,我也努力地實現自我,做一位生活的藝術家」
李振藩是李小龍的本名,第一個區塊便是介紹李小龍的生平和個人行事風格,配合香
港/美國與他合作過的知名演員、家人親友等的訪談紀錄片,讓觀眾可以對他的人生有些認
識。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有些神化,影片中可以看出這些人對李小龍的景仰之情和他行俠仗
義的熱血性格,以及能文能武的全才。
演員。李小龍
「演員是一位專心致志的人,他具備敬業精神,拼命地工作,這樣令他擁有超常的理解力
,使他成為一位勝任的自我表達藝術家...」
演員的區塊展示的是李小龍著名的電影場景,並配合許多珍貴的藏品,例如首映門票
、電影劇照、服裝、海報、李小龍親筆手繪的電影分鏡圖等等。
從天才童星到好萊塢發跡、回到香港發光發熱的這段過程來看,除了他個人的才華以
外,更讓人驚訝的是他的努力和求好心切的態度。這點可以從他密密麻麻的筆記中可以看
的出來,從電影場景的設計、電影運鏡到功夫動作,都可看出他的細心。
武術家。李小龍
「武術對我的人生有深層意義,作為演員、武術家、人,我所有都從武術學習的。」
隨著電影葉問的賣座,讓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的武術底子來自於詠春,並以此演化出
自己的一套「截拳道」。這個展區特別運用3D投影技術,讓虛擬的李小龍和沙包對打,也
展出李小龍自製的木人樁和訓練用具等。最特別的是有展出一個小墓碑,是用來宣告「武
術門派已死」之用,這個墓碑如同藝術已死一般,頗有當代的意義。李小龍認為,唯有突
破這些門派的門規和招式,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的武學理論。
傳奇。李小龍
「你又知道我渴望以怎麼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就跟你一樣,作為一個平常人那樣而已。
」
如果像我一樣以為李小龍只會在電影裡鬼吼鬼叫,耍幾套雙截棍而已的話,這個展覽
會讓人為之改觀。除了武術與電影之外,他曾自己寫詩,也讀過許多哲學理論,自己編寫
截拳道的武術思想,閱書之廣頗讓人出乎意料。如同他所說,他把自己作為生活的藝術家
,透過演戲與修練的方式,讓自己與武術、演技結合。
其中一段展示則是透過投影的互動技術,在一片寧靜地水波投影中,只要用手輕輕輕
拂開水面,就會看到李小龍的格言,很有意思。最後則是許多李小龍的相關商品,包括玩
具、文具、糖果、公仔等,絕大多數是電影青蜂俠的相關商品,許多當時的商品現今看來
都不禁莞爾一笑,卻也顯示李小龍的魅力無遠弗屆。
展示手冊相當精美,燙金的字體和厚實的頁數,是相當有誠意與用心製作的,重點是
免費,只要花10塊港幣進場就可以免費拿這本手冊呢。
他 Fashion 傳奇 Eddie Lau
她 Image 百變 劉培基
雖然展名讓我看的一頭霧水(我連劉培基是誰都不知道),但即使對流行文化無知如
我,也很難不被這個展覽所感動。劉培基是香港知名的流行服裝設計師,他曾經為國泰航
空設計過制服,也為許多香港影視文化巨星如梅豔芳、蘇永康、何韻詩、楊紫瓊等人設計
過舞台服裝,經常在演出時一鳴驚人,是這些明星的重要幕後推手。
其中最重要、最為人所知的,便是梅豔芳。
因此展名裡的「他」指得是劉培基,「她」自然就是梅豔芳了。梅豔芳剛出道時一直
欠缺一個鮮明的形象,而劉培基的服裝正好填補了那個空缺。從兩人自東京音樂節開始合
作時,梅豔芳也因多變的造型而有了百變梅豔芳的封號,風靡了80年代,成為了獨一無二
的標誌。
展場大致區分為兩部分,環繞四周的牆面介紹劉培基的生平和手稿、設計封面、照片
、影片等,中間的則是服裝展示,並配合梅豔芳的演唱會片段,讓觀眾可以重溫這些服飾
在音樂中扮演的角色。
為了要配合舞台演出,劉培基的服裝大多華麗、輝煌。不過他的作品有個特點,便是
濃厚的音樂性。許多作品都是與梅豔芳的歌曲相互結合,透過服裝、歌曲、舞蹈與人相互
搭配,整體感相當強烈。有些靈感甚至來自於歌曲前奏。即便是在演出會當天,劉培基也
會在後台協助做服裝的整理,也難怪這兩人會成為當時的黃金組合。透過一個服裝展,幾
乎便是看了一遍80年代的香港流行史,而劉培基和梅豔芳這兩個默默無聞而成為家喻戶曉
的設計師、歌手,也代表了當時的香港精神。
展後的心得留言相當踴躍,小小的紙條上滿是熱情觀眾的留言。我驚訝的是有不少人
特地從中國過來看這個展,當然,大多數都是梅豔芳的粉絲。有的留言寫著一進場就開始
抽泣的激動心情,也有人夢想成為設計師,寫滿了景仰之情。 雖然梅豔芳已經離世,但透
過這個展覽,仍然能從其中得到一些安慰吧。
闔家平安 ─ 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
儘管只是文化博物館的館藏展覽,也可以看到這個展覽相當用心。展出的作品中包含
了木版畫的由來、分類,同時也展出許多原始的木版供作參考。作為過年過節不可或缺的
木版畫,傳統的木刻版畫相當喜氣豔麗,因此,為了應付庶民的需要,在版上就必須先計
算好一張畫要有哪些顏色,每一種顏色就刻一塊版子,最後再一層一層印上去。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展覽特別加上了一些無障礙的體驗,不僅可以在入口處索取觸感
地圖和觸感圖集,許多版子還做成了複製品放在牆面上,可以讓視力不方便的觀眾可以透
過手的觸摸感受版子的刻痕和力度,是相當別出心裁的設計。
文宣也是這個展讓人驚豔的地方。挖空的菱形露出裡面的年畫圖案,同時整個文宣又
是一個兩邊對開的折頁,是很特別的設計。
藝想天開 啟迪潛能之旅
這是一個相當別開生面的聯展,由策展人羅欣欣統籌,結合多位藝術家,讓家長與小
孩共同進入美術館中。過去進入美術館時,小孩總會被大人勸阻,不可跑鬧、嬉戲,甚至
乾脆就不帶小朋友進來。這個展覽則企圖扭轉一般人的想法,除去博物館所建立的高牆,
試著讓小朋友家長都能共同在美術館/博物館的場域中探險,感受生活中的藝術、開啟多元
智慧,更重要的是,喜歡藝術、喜歡博物館。
整個展場用明亮的綠色和白色為基底,入口特別分成小孩和大人的入口,但進去以後
都是可以透過中間的透明簾幕互相通行的。有趣的是,若按照參觀路線來看,大人的入口
繞一圈剛好會從小孩的入口出來,反之亦然,是個很意思的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
呢。
龍向榮的展區透過各種不同打擊樂器和生活中常見器具的擺設,創造出生活中可能出
現的音樂情境。打擊樂可能是小孩最喜歡的音樂演出形式了,除了制式的各種樂器外,鍋
碗瓢盆都可以成為演奏的工具。藝術家神乎其技地調整每個鍋子、扳手的音階,牆壁上還
有簡譜可以供觀眾使用,整個展廳充滿了小孩所發出的各式聲響,相當有爆發力。
尹泰尉用小朋友經常幻想的王子與公主為基礎,設計了小朋友對成人世界、性別成長
的想像。在半身的服裝後面有梯子,讓小朋友可以換裝後爬上梯子,感受大人的樣貌。不
過有點可惜的是用王子與公主做為大人的想像似乎稍微古板了一些,也許這麼做反而加深
了性別的刻板想像也不一定...(雖然這個展場沒有限制公主與王子角色互換...)
楊禮豪的作品以動物的視野出發,透過視野的轉換,讓小孩可以感受到小動物們的視
覺經驗為何,並藉以讓小孩有設身處地和生命教育的觀念。不過當初沒注意到這個設置可
以從裡面往外看,不知道效果如何?
朱力行的投影作品帶利用影子遊戲讓小孩感受放大的自己,以及身體與影子的關係。
空白的牆面上隨著觀眾的互動也會自動出現許多圖形與黑白動畫,如滑板、腳踏車或是高
樓,讓影子遊戲變得有趣,也讓小孩能透過影子創造更加多元的夢想。
如果可以自己創造一個城市,孩童中心目中的城市會是什麼?林東鵬的作品透過遠方
的城市和近處的積木,讓孩童自行創造對都市的想像:是複雜的道路、密集的房子或是洶
湧的車流呢?在這個作品中,小朋友與家長可以任亦堆砌積木,同時也要和鄰近的伙伴互
相協調,才有可能造出不妨礙他人而又自己喜歡的城市。
林妙玲逆轉了人們對自動販賣機的認知。在消費社會裡,過去要用銅板才能換到商品
,改成必須要用勞力來取得。如果小朋友們想要得到裡面的特殊貼紙,就必須要用下方的
幫浦努力汲水,才能夠換到獎品。藝術家應該是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小朋友們能在這個金
錢至上的社會裡,多少也能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辛勞吧!
馮力仁的作品很可愛。既然有人說生活就像是一部書,那他乾脆就把藝術品變成巨大
的書籍,而且還是小朋友最喜愛的漫畫書。只不過,這次小朋友可以自己決定故事的情節
和結局,在雕刻旁的木版牆面全部都是可以用粉筆隨意塗鴉的,也讓作品成為小孩子與藝
術家的共同創作。
網路的發達讓人們對中文字的認識越來越模糊。方便的中文輸入法,讓人們不用再死
記每個字的筆畫、結構,也讓這個古老的文化逐漸消退中。張瀚謙運用電腦科技,只要讓
觀眾寫下八個筆畫放進箱子內,透過電腦判讀,就會變成一篇含有這八個筆畫的文章或詩
詞。透過科技,不僅可能會讓文化消失,也可能讓文化復興,這也是這件作品值得玩味的
地方。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Selena
at 2013-09-26T09:02
at 2013-09-26T09:02
Related Posts
米羅雙人套票
By Sierra Rose
at 2013-09-22T15:44
at 2013-09-22T15:44
故宮那個時間去人比較少
By Zanna
at 2013-09-22T00:56
at 2013-09-22T00:56
又有莫內特展了?
By Andy
at 2013-09-21T15:32
at 2013-09-21T15:32
大清皇帝最美的夢-圓明園特展
By Dora
at 2013-09-21T11:33
at 2013-09-21T11:33
只剩下三天的超難得特展
By Bennie
at 2013-09-19T23:51
at 2013-09-19T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