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特展 下月故宮登場 - 博物館
By Anthony
at 2013-04-19T21:04
at 2013-04-19T21:04
Table of Contents
恕刪
: 推 san122:所以辦一個沒多少人想看的展就可以比較有效提升大眾藝術涵 04/19 13:39
: → san122:養?既然印象派是大家最有興趣也最容易會想看的,當作入門為 04/19 13:39
: → san122:什麼不好?還是你覺得台灣人的水平已經高到可以不需要任何 04/19 13:40
: → san122:有內容但沒賣點的東西也可以讓大家都歡喜的接受?不然看看 04/19 13:40
: → san122:那精美的殷商展人潮有多少?東西好但沒人看,教義意義反而更 04/19 13:43
: → san122:低.教科書會會印象派就是因為它好入口,如果你對印象派有興 04/19 13:43
: → san122:趣而更進一步想去了解其他美術史領域,自然就會去接觸更多其 04/19 13:44
: → san122:他時代的東西,想推廣美術教育,不是把東西都堆到觀眾面前就 04/19 13:44
: → san122:好,是要去引領他感興趣,然後他才會想要接觸更深一點的東西 04/19 13:45
: 推 san122:更何況,辦這展的又不是教育部,是民間企業,當然會找比較有人 04/19 13:48
: → san122:想看的作品來台灣.硬把教育工作歸到辦展單位身上,就跟你說 04/19 13:49
: → san122:片商為什麼不都拍藝術電影、電視台為什麼不整天播教育節目 04/19 13:49
: → san122:一樣奇怪 04/19 13:50
太有趣了我直接回覆文章,歡迎指教。
"辦一個沒多少人想看的展"?
在一個展覽展出之前,你怎麼會知道這個展是人多人少去參觀?
建立藝術知識之後才有辦法提升大眾相關涵養。
然而為什麼我在推文裡針對策展單位老是選擇印象派感到反感,
就是大多時候教育責任都被擺在賺飽飽之後啊...
選擇印象派不是因為大家"比較喜歡和有興趣",
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相較於其他時期的藝術比較有聽過,
所以願意再繼續接觸這些作品,
還有展覽單位的宣傳效果,通常在台灣是因為宣傳效果,
真的不是因為"比較喜歡",是因為相關知識真的比較少。
再者,教育是博物館和美術館展覽的義務,
跟是教育部或是民間單位策展沒有直接關係,
而且可以請你看一下每次的主辦單位是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等等還有"某某報系",
既然是策展,那展覽單位應該就是主動方,
就算如你說的"當然會找比較有人想看的作品來台灣",
1997年黃金印象到現在,媽呀幾年了啊真的很有印象了!
1. 重申作為藝術入門,不是只有展覽才可以達到的,
去誠品有多少書籍可以閱讀,(雖說仍然是印象派佔大多數)
但是為什麼策展單位一直要拿印象派作品來?
而且還不是人家最好的作品,你知道近5年以來有多少印象派展覽嗎?
這麼多次展覽的作品裡,真正有幾件是具有代表性的...
要嘛想給就給有意義一點的東西,
不然每次都是借幾件次級品或等級以下的東西來撈撈錢然後...然後沒了,
繼續策下一次"印象派"展覽。
或是你來告訴大家,看到手稿會有感動的感覺嘛?
如果像你講的最有興趣,大部分有興趣的是印象派的色彩,
多少人會在手稿件前面站多久?
且,"大家最有興趣也最容易會想看的"根據在哪?
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2008年印象畢沙羅參觀的人少得可憐,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展覽過,
而且還是在故宮圖書文獻大樓的特展?
2. 就如你說的大家想要欣賞作品,
"有內容但沒賣點的東西",就憑你這句話好了,
所以還是回到策展單位就是想賺錢,
因為比較好賣票所以我抓這些東西來臺灣...
(是抓不是選喔)
有沒有賣點大部分還是因為宣傳力影響的。
展覽本來就不應該覺得不賣票而不展吧,
殷商是特展但是宣傳力真的很低...
那我在舉一個例子給你好了,
2007年一樣在故宮圖書文獻大樓的華麗巴洛克,
不是印象派啊,人還不是很多。
所以其實策展單位是有能力的,
沒有能力的是"臺灣"的名字(扯遠了但這是借作品很現實的問題)
我第一句推文寫悲哀就是真的只針對策展單位,
觀眾是被動方很少有主動的人會像你說的一樣去看藝術書籍,
少之又少。
敦南誠品藝術類書籍前面的大桌子,
你可以去看看有多少人是在看藝術相關的書,
兩三個而已......
我所詬病的是展覽單位不斷不斷給印象派的東西,
造成的狀況可能就是"印象派=西洋美術史"。
雖然這兩年羅馬也是蠻夯的~~~
--
我錯字好多@@...
--
: 推 san122:所以辦一個沒多少人想看的展就可以比較有效提升大眾藝術涵 04/19 13:39
: → san122:養?既然印象派是大家最有興趣也最容易會想看的,當作入門為 04/19 13:39
: → san122:什麼不好?還是你覺得台灣人的水平已經高到可以不需要任何 04/19 13:40
: → san122:有內容但沒賣點的東西也可以讓大家都歡喜的接受?不然看看 04/19 13:40
: → san122:那精美的殷商展人潮有多少?東西好但沒人看,教義意義反而更 04/19 13:43
: → san122:低.教科書會會印象派就是因為它好入口,如果你對印象派有興 04/19 13:43
: → san122:趣而更進一步想去了解其他美術史領域,自然就會去接觸更多其 04/19 13:44
: → san122:他時代的東西,想推廣美術教育,不是把東西都堆到觀眾面前就 04/19 13:44
: → san122:好,是要去引領他感興趣,然後他才會想要接觸更深一點的東西 04/19 13:45
: 推 san122:更何況,辦這展的又不是教育部,是民間企業,當然會找比較有人 04/19 13:48
: → san122:想看的作品來台灣.硬把教育工作歸到辦展單位身上,就跟你說 04/19 13:49
: → san122:片商為什麼不都拍藝術電影、電視台為什麼不整天播教育節目 04/19 13:49
: → san122:一樣奇怪 04/19 13:50
太有趣了我直接回覆文章,歡迎指教。
"辦一個沒多少人想看的展"?
在一個展覽展出之前,你怎麼會知道這個展是人多人少去參觀?
建立藝術知識之後才有辦法提升大眾相關涵養。
然而為什麼我在推文裡針對策展單位老是選擇印象派感到反感,
就是大多時候教育責任都被擺在賺飽飽之後啊...
選擇印象派不是因為大家"比較喜歡和有興趣",
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相較於其他時期的藝術比較有聽過,
所以願意再繼續接觸這些作品,
還有展覽單位的宣傳效果,通常在台灣是因為宣傳效果,
真的不是因為"比較喜歡",是因為相關知識真的比較少。
再者,教育是博物館和美術館展覽的義務,
跟是教育部或是民間單位策展沒有直接關係,
而且可以請你看一下每次的主辦單位是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等等還有"某某報系",
既然是策展,那展覽單位應該就是主動方,
就算如你說的"當然會找比較有人想看的作品來台灣",
1997年黃金印象到現在,媽呀幾年了啊真的很有印象了!
1. 重申作為藝術入門,不是只有展覽才可以達到的,
去誠品有多少書籍可以閱讀,(雖說仍然是印象派佔大多數)
但是為什麼策展單位一直要拿印象派作品來?
而且還不是人家最好的作品,你知道近5年以來有多少印象派展覽嗎?
這麼多次展覽的作品裡,真正有幾件是具有代表性的...
要嘛想給就給有意義一點的東西,
不然每次都是借幾件次級品或等級以下的東西來撈撈錢然後...然後沒了,
繼續策下一次"印象派"展覽。
或是你來告訴大家,看到手稿會有感動的感覺嘛?
如果像你講的最有興趣,大部分有興趣的是印象派的色彩,
多少人會在手稿件前面站多久?
且,"大家最有興趣也最容易會想看的"根據在哪?
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2008年印象畢沙羅參觀的人少得可憐,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展覽過,
而且還是在故宮圖書文獻大樓的特展?
2. 就如你說的大家想要欣賞作品,
"有內容但沒賣點的東西",就憑你這句話好了,
所以還是回到策展單位就是想賺錢,
因為比較好賣票所以我抓這些東西來臺灣...
(是抓不是選喔)
有沒有賣點大部分還是因為宣傳力影響的。
展覽本來就不應該覺得不賣票而不展吧,
殷商是特展但是宣傳力真的很低...
那我在舉一個例子給你好了,
2007年一樣在故宮圖書文獻大樓的華麗巴洛克,
不是印象派啊,人還不是很多。
所以其實策展單位是有能力的,
沒有能力的是"臺灣"的名字(扯遠了但這是借作品很現實的問題)
我第一句推文寫悲哀就是真的只針對策展單位,
觀眾是被動方很少有主動的人會像你說的一樣去看藝術書籍,
少之又少。
敦南誠品藝術類書籍前面的大桌子,
你可以去看看有多少人是在看藝術相關的書,
兩三個而已......
我所詬病的是展覽單位不斷不斷給印象派的東西,
造成的狀況可能就是"印象派=西洋美術史"。
雖然這兩年羅馬也是蠻夯的~~~
--
我錯字好多@@...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Connor
at 2013-04-23T07:58
at 2013-04-23T07:58
By Hardy
at 2013-04-26T03:10
at 2013-04-26T03:10
By Hedwig
at 2013-04-26T23:13
at 2013-04-26T23:13
By Rachel
at 2013-04-27T15:25
at 2013-04-27T15:25
By Hamiltion
at 2013-05-01T20:40
at 2013-05-01T20:40
By Hedwig
at 2013-05-04T00:01
at 2013-05-04T00:01
By Lucy
at 2013-05-06T11:32
at 2013-05-06T11:32
By Eden
at 2013-05-11T03:56
at 2013-05-11T03:56
By Todd Johnson
at 2013-05-13T14:08
at 2013-05-13T14:08
By Puput
at 2013-05-16T08:54
at 2013-05-16T08:54
By Zora
at 2013-05-20T00:44
at 2013-05-20T00:44
By Elvira
at 2013-05-22T04:05
at 2013-05-22T04:05
By Una
at 2013-05-23T09:28
at 2013-05-23T09:28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3-05-25T10:20
at 2013-05-25T10:20
By Charlotte
at 2013-05-29T14:27
at 2013-05-29T14:27
By Leila
at 2013-06-01T15:37
at 2013-06-01T15:37
By Dorothy
at 2013-06-05T16:12
at 2013-06-05T16:12
By Robert
at 2013-06-06T09:06
at 2013-06-06T09:06
By Quintina
at 2013-06-07T23:18
at 2013-06-07T23:18
By Isabella
at 2013-06-12T00:25
at 2013-06-12T00:25
By Tristan Cohan
at 2013-06-15T21:36
at 2013-06-15T21:36
By Valerie
at 2013-06-19T10:22
at 2013-06-19T10:22
By Anthony
at 2013-06-20T04:48
at 2013-06-20T04:48
By Edith
at 2013-06-20T15:04
at 2013-06-20T15:04
By Gilbert
at 2013-06-23T16:29
at 2013-06-23T16:29
By Jessica
at 2013-06-25T06:20
at 2013-06-25T06:20
By Jacky
at 2013-06-28T23:04
at 2013-06-28T23:04
Related Posts
美術館為誰而開,又為誰而「閉」?
By Olga
at 2013-04-18T11:12
at 2013-04-18T11:12
林怡萱:博物館如何為科學說故事
By Queena
at 2013-04-17T01:47
at 2013-04-17T01:47
國立科教館-聽水的故事 特展
By Kristin
at 2013-04-17T01:46
at 2013-04-17T01:46
觸動人心:活化考古博物館工作坊
By Rae
at 2013-04-15T19:32
at 2013-04-15T19:32
女人‧小鳥‧星星-米羅特展
By Frederica
at 2013-04-15T18:12
at 2013-04-15T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