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藝術的雙重旋律‧複音參觀心得 - 台北
By Edith
at 2007-11-13T22:26
at 2007-11-13T22:26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yam.com/oj113068/article/12571422
網頁版
http://www.ntit.edu.tw/document/200711152/index.htm
參與藝術的雙重旋律──複音參觀心得
時間:2007/11/4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這次參觀展覽,在駐校代表會議之前。很幸運的由策展人帶領我們參觀這次的展覽。
本期當代館策劃的雙個展,呈現李明維、謝素梅兩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共十六件合作
與獨立的作品。
謝素梅是二○○三年代表盧森堡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金獅獎的青年藝術家,她的母
親為西方人,父親則是東方人,因此,她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觀點不同,體認深刻,作品
中經常表現出對「文化差異」的敏銳觀察,甚至進而擴大到即使居住地相近,或屬於同一
信仰、同一種族,每個人的觀點仍然有差異,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
。
展覽最前方,有一件非常簡單的作品,用螢光燈構成的「東、西、南、北」四個字,
向四個方向排列,吊掛在展間上方。這便是她的「東西南北」,觀眾往往走到作品之下,
從各種角度好奇的看著這四個字,其實只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文化的立足點不同,觀
看的角度會有各種差異」。
緊接著的「標準視平線」亦是如此。將原本矮小且不同品種的盆栽植物根部包起、托
高到人的視線,將原本不同物件置於一視平線上,迫使觀者須以單一標準檢視所有物體,
這種單一標準的檢視經常存在於社會中,因此藝術家對此提出質疑和批判。兩個展間彷彿
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觀點視否太過單一、武斷。
而之後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更明確點出人所構築的世界是多麼的自我侷限。謝
素梅學生時期專攻大提琴,並選修鋼琴,聲音為其作品中重要元素。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
為巴哈的名作,為將十二個調子在一首曲子內完美轉換的典範,被奉為學習古典鋼琴的圭
臬。這支影像作品中,我們只看到一隻被綑綁上木片的手指,彷彿機器一樣不斷的在琴鍵
上跳動著、跳動著,精確傳達人在「學習典範」與「自我表現」之間的衝突。
謝素梅此次展出作品中,最為活絡的展品應該是位於二樓的「迂迴之道」,顏色鮮麗
的同心圓地毯,乍看之下彷彿西藏的「唐卡」。原來並非同心圓,而是順著圓形彎曲迂迴
通向圓心,我脫下鞋子踏上僅容一人的窄道上,前方有與我一同來參觀的同伴,後面則是
其他參觀民眾,就看見一群人在上面繞來繞去,反反覆覆,彎彎曲曲,眼看終點的圓心似
乎近了,道路彎彎曲曲又漸漸遠離,低頭專注的看著地毯花紋,原來並非唐卡那樣的既有
造型切割而成,是確確實實的順著這些窄道繪畫而成的花草動物,走著走著竟有些暈了,
這是一條圓形彷彿迷宮的道路啊,同伴要跟我說些什麼,卻在一步之差的拐彎擦身而過了
。
藝術家李明維在台中出生,於美國攻讀藝術碩士,並已在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澳洲昆
士蘭美術館等地多次展出,因曾參加澳州亞太三年展、台北雙年展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
活動,現已是國際矚目的青年藝術家,這次在當代館的「晚餐計畫」、「魚雁計畫」,都
是注重觀者的互動及參與,在展前更以「織物的回憶」募集充滿情感的舊織物,讓一般民
眾參與展出。他的作品十分注重「人的關係」,例如「四重奏計畫」便是在說明「距離」
的微妙。略暗的展間中演奏著和諧的旋律,只有四邊牆面的裝置發出淡淡的光芒,令人想
一探究竟;但是當我們好奇的走近,意圖窺探,音樂卻就這麼停了,彷彿暗示對於藝術,
或者他人,最近的距離未必是最好的。
他的作品中,「晚餐計畫」特別令我印象深刻。
「晚餐計畫」之前,還另有一個「睡寢計畫」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展出,藝術
家於展示期間徵求十二位民眾,與他在展館中共度十二夜,而每一個人都必須留下一件個
人物品在現場,「晚餐計畫」則遵循相同的模式。
與藝術家共進晚餐或許令人感興趣,而「睡寢計畫」則讓參與者需要相當的勇氣,執
行的難度也更高,李明維與陌生人相處,溝通交談的作品較為接近行為藝術,細讀導覽手
冊,發現最開始是他在攻讀數碩士時,因為感到校園生活的疏離,而在公佈欄張貼邀請陌
生人共進晚餐的告示,透過數次經驗,他學習到分享、尊重與傾聽,雖然一開始並非為表
現藝術而構想,但最後卻對他日後的作品造成重大的影響。
「晚餐」展場中單純的放著桌椅、榻榻米、餐具,後方播放著的影片,是放低攝影機
,避開人臉部的用餐畫面,我們模模糊糊的聽見他們的對話,策展人向我們說明,「晚餐
計畫」這項作品,即為由觀者留下聯絡方式和姓名,自願和藝術家在藝術館中共進晚餐並
談話,由攝影機做一簡單紀錄。這便是李明維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動」特性。
此時我不免要與上次V2特區互動裝置藝術展相比,上次是「人」與「數位科技」的互
動,而這個互動是「人」與「人」的互動,很顯然前者表現的是前衛、具有時代性,顯示
人已與數位科技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數位科技的趣味;後者"的表現"則是回到人
本身,「織物的回憶」徵件展,甚至是透過織物,回到人的過去,而「魚雁計畫」則因對
於現代e-mail的發達,手寫信件漸漸減少,信件原本的機能已被取代,在社會上徒留一種
「懷舊」的趣味。藝術家將之轉換,展場中兩個展間中可讓觀者在其中寫下各種信函,封
緘與否可自由選擇,展覽最後美術館會將寫上地址的信件代為寄出,在這空間中寫信彷彿
化為儀式,參與儀式的人與掛滿牆壁的信件都成為展品的一部份,形成展覽中的一個畫面
。
這次的展覽,藝術家的作品只有少數交集,參觀過程中,雖然感到個別看這些作品有
些體悟與思考的空間,但仍然感到兩者的作品雖然不互相排斥,卻也不算融合;展覽名稱
「複音」原本便是兩條以上的獨立旋律,和諧的共同存在著,用來形容這次的雙個展恰如
其分,兩人都十分重視「人」的己身以及彼此的關連,由內到外的關係,不論是人與自己
,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都是他們共同的主題與交集,雖然探討的方式和角度
不同,但亦為和諧共存,利用作品轉換的議題,並非為觀者下定論,有許多重視參與的展
品,是必須在「親身體驗」之後自己判斷的,這麼重視「參與」的展覽頗為少見,參觀時
不但思考作品本身的意涵,也參與作品的演出,且帶有一部分的趣味性,在參觀的過程中
,並非僅僅用「看」,而是去「體驗」藝術家的想法以及作品意涵,或許有一部分的話題
已是藝術中的老生常談,但呈現手法卻帶給觀者另一種參與體驗。
--
工商服務時間(喂!)
<( ̄︶ ̄)>大家好,我是當代館台中駐校代表~
對當代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我索取簡介及優惠卷~
這次的展覽有許多具有互動性質的「計畫」,但是和上次的互動又是不同的
(1)客廳計畫:邀請與當代館關係深厚的人作為客廳的主人,約每三週換一次,每週六客
廳主人都會現身展場與大家互動喔。
(2)魚雁計畫:可以在當代館展場寫信,自行決定封緘、寄送與否,展覽結束當代館會將
有地址的信件寄出。
(3)晚餐計畫:可於固定的投籤時間,留下聯絡方式,將有機會與藝術家共進晚餐,並錄
影於日後展覽撥出。
這次展覽有非常多相關活動,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了解喔
當代館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
各活動時間簡表(以當代公佈為主)
http://blog.yam.com/oj113068/article/12284991
--
http://blog.yam.com/oj113068/article/12571422
網頁版
http://www.ntit.edu.tw/document/200711152/index.htm
參與藝術的雙重旋律──複音參觀心得
時間:2007/11/4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這次參觀展覽,在駐校代表會議之前。很幸運的由策展人帶領我們參觀這次的展覽。
本期當代館策劃的雙個展,呈現李明維、謝素梅兩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共十六件合作
與獨立的作品。
謝素梅是二○○三年代表盧森堡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金獅獎的青年藝術家,她的母
親為西方人,父親則是東方人,因此,她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觀點不同,體認深刻,作品
中經常表現出對「文化差異」的敏銳觀察,甚至進而擴大到即使居住地相近,或屬於同一
信仰、同一種族,每個人的觀點仍然有差異,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
。
展覽最前方,有一件非常簡單的作品,用螢光燈構成的「東、西、南、北」四個字,
向四個方向排列,吊掛在展間上方。這便是她的「東西南北」,觀眾往往走到作品之下,
從各種角度好奇的看著這四個字,其實只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文化的立足點不同,觀
看的角度會有各種差異」。
緊接著的「標準視平線」亦是如此。將原本矮小且不同品種的盆栽植物根部包起、托
高到人的視線,將原本不同物件置於一視平線上,迫使觀者須以單一標準檢視所有物體,
這種單一標準的檢視經常存在於社會中,因此藝術家對此提出質疑和批判。兩個展間彷彿
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觀點視否太過單一、武斷。
而之後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更明確點出人所構築的世界是多麼的自我侷限。謝
素梅學生時期專攻大提琴,並選修鋼琴,聲音為其作品中重要元素。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
為巴哈的名作,為將十二個調子在一首曲子內完美轉換的典範,被奉為學習古典鋼琴的圭
臬。這支影像作品中,我們只看到一隻被綑綁上木片的手指,彷彿機器一樣不斷的在琴鍵
上跳動著、跳動著,精確傳達人在「學習典範」與「自我表現」之間的衝突。
謝素梅此次展出作品中,最為活絡的展品應該是位於二樓的「迂迴之道」,顏色鮮麗
的同心圓地毯,乍看之下彷彿西藏的「唐卡」。原來並非同心圓,而是順著圓形彎曲迂迴
通向圓心,我脫下鞋子踏上僅容一人的窄道上,前方有與我一同來參觀的同伴,後面則是
其他參觀民眾,就看見一群人在上面繞來繞去,反反覆覆,彎彎曲曲,眼看終點的圓心似
乎近了,道路彎彎曲曲又漸漸遠離,低頭專注的看著地毯花紋,原來並非唐卡那樣的既有
造型切割而成,是確確實實的順著這些窄道繪畫而成的花草動物,走著走著竟有些暈了,
這是一條圓形彷彿迷宮的道路啊,同伴要跟我說些什麼,卻在一步之差的拐彎擦身而過了
。
藝術家李明維在台中出生,於美國攻讀藝術碩士,並已在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澳洲昆
士蘭美術館等地多次展出,因曾參加澳州亞太三年展、台北雙年展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
活動,現已是國際矚目的青年藝術家,這次在當代館的「晚餐計畫」、「魚雁計畫」,都
是注重觀者的互動及參與,在展前更以「織物的回憶」募集充滿情感的舊織物,讓一般民
眾參與展出。他的作品十分注重「人的關係」,例如「四重奏計畫」便是在說明「距離」
的微妙。略暗的展間中演奏著和諧的旋律,只有四邊牆面的裝置發出淡淡的光芒,令人想
一探究竟;但是當我們好奇的走近,意圖窺探,音樂卻就這麼停了,彷彿暗示對於藝術,
或者他人,最近的距離未必是最好的。
他的作品中,「晚餐計畫」特別令我印象深刻。
「晚餐計畫」之前,還另有一個「睡寢計畫」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展出,藝術
家於展示期間徵求十二位民眾,與他在展館中共度十二夜,而每一個人都必須留下一件個
人物品在現場,「晚餐計畫」則遵循相同的模式。
與藝術家共進晚餐或許令人感興趣,而「睡寢計畫」則讓參與者需要相當的勇氣,執
行的難度也更高,李明維與陌生人相處,溝通交談的作品較為接近行為藝術,細讀導覽手
冊,發現最開始是他在攻讀數碩士時,因為感到校園生活的疏離,而在公佈欄張貼邀請陌
生人共進晚餐的告示,透過數次經驗,他學習到分享、尊重與傾聽,雖然一開始並非為表
現藝術而構想,但最後卻對他日後的作品造成重大的影響。
「晚餐」展場中單純的放著桌椅、榻榻米、餐具,後方播放著的影片,是放低攝影機
,避開人臉部的用餐畫面,我們模模糊糊的聽見他們的對話,策展人向我們說明,「晚餐
計畫」這項作品,即為由觀者留下聯絡方式和姓名,自願和藝術家在藝術館中共進晚餐並
談話,由攝影機做一簡單紀錄。這便是李明維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動」特性。
此時我不免要與上次V2特區互動裝置藝術展相比,上次是「人」與「數位科技」的互
動,而這個互動是「人」與「人」的互動,很顯然前者表現的是前衛、具有時代性,顯示
人已與數位科技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數位科技的趣味;後者"的表現"則是回到人
本身,「織物的回憶」徵件展,甚至是透過織物,回到人的過去,而「魚雁計畫」則因對
於現代e-mail的發達,手寫信件漸漸減少,信件原本的機能已被取代,在社會上徒留一種
「懷舊」的趣味。藝術家將之轉換,展場中兩個展間中可讓觀者在其中寫下各種信函,封
緘與否可自由選擇,展覽最後美術館會將寫上地址的信件代為寄出,在這空間中寫信彷彿
化為儀式,參與儀式的人與掛滿牆壁的信件都成為展品的一部份,形成展覽中的一個畫面
。
這次的展覽,藝術家的作品只有少數交集,參觀過程中,雖然感到個別看這些作品有
些體悟與思考的空間,但仍然感到兩者的作品雖然不互相排斥,卻也不算融合;展覽名稱
「複音」原本便是兩條以上的獨立旋律,和諧的共同存在著,用來形容這次的雙個展恰如
其分,兩人都十分重視「人」的己身以及彼此的關連,由內到外的關係,不論是人與自己
,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都是他們共同的主題與交集,雖然探討的方式和角度
不同,但亦為和諧共存,利用作品轉換的議題,並非為觀者下定論,有許多重視參與的展
品,是必須在「親身體驗」之後自己判斷的,這麼重視「參與」的展覽頗為少見,參觀時
不但思考作品本身的意涵,也參與作品的演出,且帶有一部分的趣味性,在參觀的過程中
,並非僅僅用「看」,而是去「體驗」藝術家的想法以及作品意涵,或許有一部分的話題
已是藝術中的老生常談,但呈現手法卻帶給觀者另一種參與體驗。
--
工商服務時間(喂!)
<( ̄︶ ̄)>大家好,我是當代館台中駐校代表~
對當代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我索取簡介及優惠卷~
這次的展覽有許多具有互動性質的「計畫」,但是和上次的互動又是不同的
(1)客廳計畫:邀請與當代館關係深厚的人作為客廳的主人,約每三週換一次,每週六客
廳主人都會現身展場與大家互動喔。
(2)魚雁計畫:可以在當代館展場寫信,自行決定封緘、寄送與否,展覽結束當代館會將
有地址的信件寄出。
(3)晚餐計畫:可於固定的投籤時間,留下聯絡方式,將有機會與藝術家共進晚餐,並錄
影於日後展覽撥出。
這次展覽有非常多相關活動,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了解喔
當代館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
各活動時間簡表(以當代公佈為主)
http://blog.yam.com/oj113068/article/12284991
--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07-11-15T09:24
at 2007-11-15T09:24
By Skylar Davis
at 2007-11-18T21:20
at 2007-11-18T21:20
Related Posts
北美館的展覽
By Elizabeth
at 2007-11-12T20:05
at 2007-11-12T20:05
北美館 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
By Tom
at 2007-11-11T20:18
at 2007-11-11T20:18
2007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By Tristan Cohan
at 2007-11-10T23:01
at 2007-11-10T23:01
[新聞] 故宮旁設加油站太危險 市府撤照
By Joe
at 2007-11-10T12:03
at 2007-11-10T12:03
深呼吸 Breathing Deeply 台北索卡藝術中心
By Tristan Cohan
at 2007-11-09T02:14
at 2007-11-09T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