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物館「放風吹‧風箏」特展 - 博物館
By Christine
at 2007-04-18T15:22
at 2007-04-18T15:22
Table of Contents
國立台灣博物館(228公園內)新上檔特展:「放風吹‧風箏」特展
http://www.ntm.gov.tw/abo_news.asp?id=269
國立臺灣博物館將自4月4日起至5月27日止展出「放風吹‧風箏」特展,邀請風箏創作名
家黃景楨先生展出超過五百件風箏作品,他定義風箏為「以空中為舞台的表演藝術」,很
有信心的稱本次展覽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壯觀的風箏展」,也是他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想
做、也最賣力的展覽。臺博館則希望國人可藉由該展窺見風箏已成為相當有趣的一門飛行
藝術。
黃景楨說自己三分之二的生命都在製作風箏,他曾於國內、外辦理個展、演出、或教學,
但不同於以往都是依業主的要求提供作品展出,這一次是他第一次親自以室內空間的專業
佈展。黃景楨表示,臺博館完全不同的向度空間充滿了挑戰性,不但能從下往上看、還能
從上往下看,垂直與水平向度形成的360度球體空間充滿樂趣。雖然欣賞單支風箏很有趣
味,但如果結合了空間之美,「就像心中彷彿有一首詩」,因為當時創作的心情不一定能
在相對的空間展出,這次他用絕佳的機會以自己的創作來講自己的故事。在他的眼中,風
箏是科學、工藝與美術三者合一的表現,因為如果風箏會飛卻不美,或是很漂亮卻不會飛
的風箏,都不能算是完美的作品。
黃景楨在大廳中佈置的作品稱為「星空下的飛魚祭」,由86支風箏組成,用裝置藝術的觀
點、讓空間編寫乘著達悟漁舟獵捕飛魚的故事;二樓兩側迴廊由8支六角風箏組成,名為
「化妝舞會」,除了印地安人、毛利人、日本浮世繪人物、原住民,還令人驚奇的跑出一
支南瓜人風箏,就是利用似是而非的概念、讓人莞爾一笑;一樓迴廊展出的「青龍」與「
龍的化石」則是因為空間長廊與臺博館典藏動物學標本的聯想。
101展室入口處「星空奇航」是快速大帆船「大和號」;接著是由60件風箏組成的「星空
之鳥」,與100件風箏組成的「消失的森林」,這套係因熱帶雨林急速消失有感而發的作
品,垂掛的樹葉上繪著年輪,代表遭砍伐的樹木,而以真實比例製作的包括全世界最大的
鳥「漂泊信天翁」,還有水雉、黑面琵鷺、藍腹鷴、台灣藍鵲、燕鷗、大冠鷲等,甚至還
包括一隻羽齒龍,寓意如果森林消失即代表鳥類的絕滅。展場後方的「放風吹」呈現的是
風箏力與美的表現,絲線形成張力的感覺,6隻包括臺灣保育類大翅啄木鳥組合的「背影
」與京劇臉譜相映成趣,腳印踩在白色的風箏上「漫步在雲端」,還曾被票選為最受歡迎
的風箏,利用逆光的展示方式模擬欣賞在天空飛翔風箏的視覺效果。
102展室入口柳葉形的風箏上面繪有水紋,60件風箏組合成「川流不息」,寓意只有乾淨
的河川才能享受垂釣的樂趣,不僅代表浮標、魚與毛毛蟲,當三個一組放上天空時即成「
川」字,前面放置ㄧ個有童趣意像的金龍,寓意「龍出雲湍」,與展場內的舞獅相互輝映
。展場內到處可見傳統與現代意像的組合,100件風箏組成的「星空森林」與101展場「消
失的森林」對應,還包括「瘦燕」(柳腰纖細的女性)與「肥燕」(虎背熊腰的男性),
9隻鯉魚「九如」代表吉祥之意,「印地安圖騰柱」講的是熊、猴子、山豬、獵人與老鷹
的故事,「蝴蝶王國」與河豚、蟾蜍、旅鐘、龍紋、水瓶、郵票等,都是傳統手工藝的現
代化,將作品賦予完全不同的生命力。
當問及展出的這些巨大美麗的風箏是否真的會飛時,黃景楨大笑的回答「會飛的才叫風箏
」,他說每一支展出的風箏都曾成功的飛翔,30年前他做100支風箏可能只有1支會飛,30
年後100支風箏可能只有1支不會飛,但因為人本身並不會飛,因此玩風箏像是「逆天行道
」,總有失敗的比例。黃景楨比喻風箏其實是精密的飛行器,只是因為風箏不載人,因此
是不同的飛行概念,一般人可能認為風箏僅有十字或米型結構,其實骨架結構是無限種的
。除了與長度和比例有關,考慮翼面負荷的流體力學、重量的分配,但最重要的還是「經
驗法則重於科學法則」,不只是熟能生巧,還要兼顧視覺上的美感。
至於如何讓各式各樣的風箏飛上天,他答道因為風是無形的,地形也會產生影響,有時風
不好、或是自己不會放,端視功力巧拙不同。以直觀的角度來看,海邊或是河濱公園都是
比較合適的玩風箏場地。
黃景楨在民國62年紮製了他的第一個風箏,從此就與風箏結了不解之緣,他以「宿命」來
解釋他在風箏創作方面的無師自通,他說風箏最有趣的部份就是創作,但有時裝置空間需
要數量大量才會美觀,「複製是最痛苦的過程」,因此他會每年慢慢的重製一些風箏。而
遇到有人想收藏他的風箏時,他都也是以複製的方式重做,他笑說其實複製風箏時因為已
經有先前的經驗,往往能做得更快、飛得更好,但他卻從不出售原創的風箏,因為其中有
創作時的情感在內,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無法割捨。
他感嘆一如許多傳統工藝,風箏在速食文化下已日趨式微,很少人會以製作風箏維生,而
頗有此好者,也常因辛苦製作的風箏不會飛而受挫不已,但夢想與堅持就是他在風箏創作
上勇往直前的秘訣。他說風箏創作的進步完全要靠自己,未來的心願就是成立一座真正的
風箏博物館。
--
我這個人呢,就是常常被溫馨路線給殺死。
http://www.wretch.cc/album/yozvi
--
http://www.ntm.gov.tw/abo_news.asp?id=269
國立臺灣博物館將自4月4日起至5月27日止展出「放風吹‧風箏」特展,邀請風箏創作名
家黃景楨先生展出超過五百件風箏作品,他定義風箏為「以空中為舞台的表演藝術」,很
有信心的稱本次展覽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壯觀的風箏展」,也是他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想
做、也最賣力的展覽。臺博館則希望國人可藉由該展窺見風箏已成為相當有趣的一門飛行
藝術。
黃景楨說自己三分之二的生命都在製作風箏,他曾於國內、外辦理個展、演出、或教學,
但不同於以往都是依業主的要求提供作品展出,這一次是他第一次親自以室內空間的專業
佈展。黃景楨表示,臺博館完全不同的向度空間充滿了挑戰性,不但能從下往上看、還能
從上往下看,垂直與水平向度形成的360度球體空間充滿樂趣。雖然欣賞單支風箏很有趣
味,但如果結合了空間之美,「就像心中彷彿有一首詩」,因為當時創作的心情不一定能
在相對的空間展出,這次他用絕佳的機會以自己的創作來講自己的故事。在他的眼中,風
箏是科學、工藝與美術三者合一的表現,因為如果風箏會飛卻不美,或是很漂亮卻不會飛
的風箏,都不能算是完美的作品。
黃景楨在大廳中佈置的作品稱為「星空下的飛魚祭」,由86支風箏組成,用裝置藝術的觀
點、讓空間編寫乘著達悟漁舟獵捕飛魚的故事;二樓兩側迴廊由8支六角風箏組成,名為
「化妝舞會」,除了印地安人、毛利人、日本浮世繪人物、原住民,還令人驚奇的跑出一
支南瓜人風箏,就是利用似是而非的概念、讓人莞爾一笑;一樓迴廊展出的「青龍」與「
龍的化石」則是因為空間長廊與臺博館典藏動物學標本的聯想。
101展室入口處「星空奇航」是快速大帆船「大和號」;接著是由60件風箏組成的「星空
之鳥」,與100件風箏組成的「消失的森林」,這套係因熱帶雨林急速消失有感而發的作
品,垂掛的樹葉上繪著年輪,代表遭砍伐的樹木,而以真實比例製作的包括全世界最大的
鳥「漂泊信天翁」,還有水雉、黑面琵鷺、藍腹鷴、台灣藍鵲、燕鷗、大冠鷲等,甚至還
包括一隻羽齒龍,寓意如果森林消失即代表鳥類的絕滅。展場後方的「放風吹」呈現的是
風箏力與美的表現,絲線形成張力的感覺,6隻包括臺灣保育類大翅啄木鳥組合的「背影
」與京劇臉譜相映成趣,腳印踩在白色的風箏上「漫步在雲端」,還曾被票選為最受歡迎
的風箏,利用逆光的展示方式模擬欣賞在天空飛翔風箏的視覺效果。
102展室入口柳葉形的風箏上面繪有水紋,60件風箏組合成「川流不息」,寓意只有乾淨
的河川才能享受垂釣的樂趣,不僅代表浮標、魚與毛毛蟲,當三個一組放上天空時即成「
川」字,前面放置ㄧ個有童趣意像的金龍,寓意「龍出雲湍」,與展場內的舞獅相互輝映
。展場內到處可見傳統與現代意像的組合,100件風箏組成的「星空森林」與101展場「消
失的森林」對應,還包括「瘦燕」(柳腰纖細的女性)與「肥燕」(虎背熊腰的男性),
9隻鯉魚「九如」代表吉祥之意,「印地安圖騰柱」講的是熊、猴子、山豬、獵人與老鷹
的故事,「蝴蝶王國」與河豚、蟾蜍、旅鐘、龍紋、水瓶、郵票等,都是傳統手工藝的現
代化,將作品賦予完全不同的生命力。
當問及展出的這些巨大美麗的風箏是否真的會飛時,黃景楨大笑的回答「會飛的才叫風箏
」,他說每一支展出的風箏都曾成功的飛翔,30年前他做100支風箏可能只有1支會飛,30
年後100支風箏可能只有1支不會飛,但因為人本身並不會飛,因此玩風箏像是「逆天行道
」,總有失敗的比例。黃景楨比喻風箏其實是精密的飛行器,只是因為風箏不載人,因此
是不同的飛行概念,一般人可能認為風箏僅有十字或米型結構,其實骨架結構是無限種的
。除了與長度和比例有關,考慮翼面負荷的流體力學、重量的分配,但最重要的還是「經
驗法則重於科學法則」,不只是熟能生巧,還要兼顧視覺上的美感。
至於如何讓各式各樣的風箏飛上天,他答道因為風是無形的,地形也會產生影響,有時風
不好、或是自己不會放,端視功力巧拙不同。以直觀的角度來看,海邊或是河濱公園都是
比較合適的玩風箏場地。
黃景楨在民國62年紮製了他的第一個風箏,從此就與風箏結了不解之緣,他以「宿命」來
解釋他在風箏創作方面的無師自通,他說風箏最有趣的部份就是創作,但有時裝置空間需
要數量大量才會美觀,「複製是最痛苦的過程」,因此他會每年慢慢的重製一些風箏。而
遇到有人想收藏他的風箏時,他都也是以複製的方式重做,他笑說其實複製風箏時因為已
經有先前的經驗,往往能做得更快、飛得更好,但他卻從不出售原創的風箏,因為其中有
創作時的情感在內,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無法割捨。
他感嘆一如許多傳統工藝,風箏在速食文化下已日趨式微,很少人會以製作風箏維生,而
頗有此好者,也常因辛苦製作的風箏不會飛而受挫不已,但夢想與堅持就是他在風箏創作
上勇往直前的秘訣。他說風箏創作的進步完全要靠自己,未來的心願就是成立一座真正的
風箏博物館。
--
我這個人呢,就是常常被溫馨路線給殺死。
http://www.wretch.cc/album/yozvi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Linda
at 2007-04-21T15:59
at 2007-04-21T15:59
By Elma
at 2007-04-24T03:02
at 2007-04-24T03:02
By Adele
at 2007-04-28T16:01
at 2007-04-28T16:01
By Leila
at 2007-04-28T19:12
at 2007-04-28T19:12
By George
at 2007-05-01T11:23
at 2007-05-01T11:23
Related Posts
百年榮耀-黃海岱先生紀念展
By Irma
at 2007-04-15T17:38
at 2007-04-15T17:38
原來宋徽宗〈四禽圖〉在林百里手中
By Emily
at 2007-04-15T14:55
at 2007-04-15T14:55
請問免費參觀但協助做研究之意願
By Poppy
at 2007-04-15T03:05
at 2007-04-15T03:05
北美館大廳PQ展
By Charlie
at 2007-04-14T22:44
at 2007-04-14T22:44
故宮3D動畫首映 跟著宋瓷娃…大鬧故宮
By Mason
at 2007-04-14T20:32
at 2007-04-14T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