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舞台魔術困境 (2) - 斷層 - 魔術討論
By Dora
at 2018-12-07T20:46
at 2018-12-07T20:46
Table of Contents
先謝謝大家對上一篇的迴響,我本來沒有預期會引起這麼多的關注。
有些朋友只看到轉貼的(1)迷思這篇,而沒有回去看到(0)前言,所以認為我接下來一系列
的發文可能是想試圖拯救台灣的舞台魔術或是提供台灣人得獎的解方。
但其實沒有,這一系列文章並不會是充滿正面能量的討論。
如同我在前言所說,我不覺得我手邊有任何解答,一時也很難改變什麼。寫這一系列文的
動機,是看到魔術圈很多朋友在討論的時候,低估了舞台魔術和舞台比賽的複雜程度。或
許是自己沒有排程序比賽、或是沒有作為指導者的經驗,以至於總是用觀眾的眼光在思考
這些問題,覺得只要其他人做對某些事情,比賽得獎情況就會有所轉變。
我對於魔術圈的瞭解非常有限,基本上我所關注的一直都只有自己身處的台大魔術社以及
國內外的魔術比賽。所以也請大家閱讀文章的時候理解這個前提,我不想跨線去探討太多
關於魔術組織或其他社團的問題,因為我在這些地方可能了解得不夠深入。前一篇文章出
來後有些朋友也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其他學校魔術社的現況,這些資訊對我來說都很有意
義,也感謝他們的分享。我自己仔細思考過,台大魔術社所做的很多工作其實沒辦法輕易
地複製到其他社團、或直接拿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如果大家願意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問題,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解決之道,或許學生社團的問題會比得獎斷層的問題來得容易處理。
回到正題,這篇我想回顧過去十一年的TMA比賽狀況,以及提供我的觀察。
在網路上有這樣的說法:「幾年前台灣選手還可以在TMA一般賽或邀請賽的前三名,
現在卻完全被日韓選手佔據。這兩年台灣的舞台魔術出了什麼問題?」
先從我們可以查到的TMA官方資料來整理並畫圖討論。
(1) 參賽選手的國籍比例
https://i.imgur.com/NqRDiFq.png
這張圖列出2008-2018年舞台一般賽和邀請賽共262位參賽人次的國籍比例。
在我參賽的那幾年(2009-2011)台灣選手大概佔七到八成,之後幾乎是逐年下降,到了今年
(2018)台日韓三國的參賽比例幾乎是各佔三分之一。
還要強調的是,從2012年開始舞台一般賽有影片審查制度,所以這整個資料只能代表最後
通過審查的選手的分佈。2012年開始每一年各國到底有多少人丟影片,這個資料只有TMA有
,我並不清楚。在有審查的前提之下,我們沒辦法完全確定參賽比例的下降原因真的是台
灣的甄選者變少,或者是台灣的甄選者被日韓擠掉,可能兩者都有。
(2) 各國的獲獎者人數(含所有特別獎)
https://i.imgur.com/FrgnobJ.png
假設TMA獲獎的狀況可以用來探討參賽者的品質,那麼的確這兩年我們和日韓的得獎人數出
現了交叉現象。但是特別獎的選拔包含各邀請大會的主觀因素,不見得反應分數上的排名
,所以我們還是要畫一張只含前三名獎項的趨勢圖。
(3)各國的前三名人數(含一般賽與邀請賽)
https://i.imgur.com/DK0G6Ji.png
如果你是近五年才開始參加TMA,這張圖可能很符合你心中的印象。
2014到16三年間台灣都有選手拿到前三名,所以你也許會認為問題變嚴重是在最近兩年。
但是......
這個資料其實不適合討論「台灣魔術圈」的問題,因為我知道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偏差叫做
「台大魔術社」。如果在原始試算表加上兩個篩選器:得獎(含特別獎)+台灣,就會看到
像這樣的狀況:
https://i.imgur.com/Syu4ymK.png
從2013到2018,台灣選手能獲獎且不是來自台大的只有兩位:徐紹淵和林冠廷(沙漏)。
對我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得獎者非常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組織,那其實說明這一群人「怪
怪的」,不應該被列入統計然後視為整個魔術圈的狀況。
(4) 各國的獲獎者人數,不含台大魔術社
https://i.imgur.com/BzqRV58.png
扣除掉台大魔術社之後,就可以發現斷層的問題還要再往前推,在2013-2015的時候台灣人
其實就已經比得非常辛苦了。再來我們看最後一張圖。
(5) 各國的前三名人數,不含台大魔術社
https://i.imgur.com/5hYoBD0.png
這張圖其實最符合我心中一直以來的印象,也就是從2013開始台灣選手就沒有辦法再繼續
競爭舞台一般賽和邀請賽的前三名。雖然2013TMA是台大收穫豐碩的一年,拿下了一般賽第
一、第三名和邀請賽第二、第三名,但台大的長老們其實有注意到斷層產生的現象。
2013年7月我們開始討論如何向其他學生社團分享我們在那幾年的舞台理論和比賽經驗,
最終產物就是2014年的Magic is Concept觀念魔術研習營。大家可能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
在那一年會做這件事,其實答案跟13年的TMA比賽有點關係。在當年或許只有第一線比賽的
台大人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觀眾從得獎狀況不會感受到台灣選手的斷層。
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TMA所看的比賽或可戲稱為「台大人抵抗外國選手的入侵」,包括連
續三年在邀請賽拿下亞軍(林正豪、陳景弘、洪宗建)以及16年的總冠軍(王楊詒),但除了
這四位以外的前三名得獎者通通是外國選手。而這兩年所發生的問題,告訴我們的其實只
是「台大人也快抵抗不下去了」,這當中包括新人越來越難在出道第一年就得獎、以及優
秀的老人(其實也不過就三四年歷史)比賽生涯結束等問題。如果撇除台大人不看,台灣
舞台選手的斷層很早就開始了,只是台大選手受到衝擊的時間再稍微晚個幾年而已。
當然影響這個趨勢的因素非常多,如同Andost所提及,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TMA逐漸成為
亞洲數一數二知名的魔術大會,所以各國來參賽的選手不但人數變多水準也提高。
一個有趣的切入點是,在過去幾年如果問TMA前三名的得獎者:「下一步規劃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都會跟你說他要挑戰下一屆的FISM。但是到了今年,我們看到「已經比完FISM
」的亞洲代表選手回過頭來比TMA一般賽,這在五年前會是蠻難想像的事情。
可以預期,這個趨勢繼續下去的話,未來幾年台灣選手只會更加辛苦,因為FISM Asia年之
前,亞洲選手會把這個比賽當作練習機會。而FISM剛過後,沒在FISM獲獎的亞洲選手也會
跑來虐菜。對觀眾來說或許這是好事,在台灣就可以看到水準越來越高的比賽。但對台灣
參賽者來說,情況只會越來越嚴峻。
我希望點出這個現象之後,大家未來對於台灣選手可以多一點同理和鼓勵,少一點責備和
失望,畢竟TMA真的就是越來越難比。
再來討論斷層現象的成因。從最後一張折線圖我們可以看到:2012年後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點,幾乎只剩下台大魔術社的選手撐住台灣的得獎。所以2012年發生了什麼事?
2012年的英國黑池FISM,是TMA第一年有資格派出台灣代表,所以過去累積一段時間的優秀
台灣魔術師,幾乎都參加了那次比賽。不論排名如何,能站上FISM就已經是個里程碑,況
且這些選手過去已經在TMA有好表現,當然不會再回來比TMA,包括李昂軒、趙正明、黃至
平、陳日昇、黃柏翰。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世代,台灣必須重新培養選手。
在台大魔術社以外的地方,程序發展時間通常較漫長,所以造成2013年開始主要都是台大
人在代表台灣魔術圈得獎。但是,就像我之前別的文章提到的,不走職業的學生魔術師,
表演生涯很短暫,幾年內就會消失。就算開始工作後繼續參賽,能練習的時間也比過去在
社團少很多,在這種模式下我們不太能期待看到下一個李昂軒或趙正明出現。
講到這裡,我希望大家開始了解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難處。造成台灣選手沒辦法在TMA得獎
的原因非常多,甚至我們還不用去探討魔術和程序本身的問題,光是大環境就有很多的不
利因素。
因此,對我而言,現在的目標不應該放在TMA得前三名或是更高的成就,而是回頭耕耘每一
個層級的學習環境。如果只是希望台灣的前段班選手可以得獎,砸更多資源下去一定能幫
助他們進步,但卻沒有辦法解決舞台魔術新中手的學習環境日益殘破的現實。
更麻煩的是,以比賽為導向的風氣其實對舞台新手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包括觀眾會對尚在
模仿階段的表演者嗤之以鼻、不鼓勵學習基本功先於創作程序,以及表演者本身重視開發
新效果更甚於大量練習和優化動作。
舞台魔術表演者的培養非常漫長,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需要的協助都不太一樣。過去幾
年雖然台灣一直有講座或研習活動,但多數仍以分享魔術知識為主,至少有兩個非常重要
的面向沒有被處理:「賞析能力」和「陪伴」。我會留到後面幾篇討論學習過程時再回來
看這兩件事。
--
有些朋友只看到轉貼的(1)迷思這篇,而沒有回去看到(0)前言,所以認為我接下來一系列
的發文可能是想試圖拯救台灣的舞台魔術或是提供台灣人得獎的解方。
但其實沒有,這一系列文章並不會是充滿正面能量的討論。
如同我在前言所說,我不覺得我手邊有任何解答,一時也很難改變什麼。寫這一系列文的
動機,是看到魔術圈很多朋友在討論的時候,低估了舞台魔術和舞台比賽的複雜程度。或
許是自己沒有排程序比賽、或是沒有作為指導者的經驗,以至於總是用觀眾的眼光在思考
這些問題,覺得只要其他人做對某些事情,比賽得獎情況就會有所轉變。
我對於魔術圈的瞭解非常有限,基本上我所關注的一直都只有自己身處的台大魔術社以及
國內外的魔術比賽。所以也請大家閱讀文章的時候理解這個前提,我不想跨線去探討太多
關於魔術組織或其他社團的問題,因為我在這些地方可能了解得不夠深入。前一篇文章出
來後有些朋友也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其他學校魔術社的現況,這些資訊對我來說都很有意
義,也感謝他們的分享。我自己仔細思考過,台大魔術社所做的很多工作其實沒辦法輕易
地複製到其他社團、或直接拿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如果大家願意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問題,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解決之道,或許學生社團的問題會比得獎斷層的問題來得容易處理。
回到正題,這篇我想回顧過去十一年的TMA比賽狀況,以及提供我的觀察。
在網路上有這樣的說法:「幾年前台灣選手還可以在TMA一般賽或邀請賽的前三名,
現在卻完全被日韓選手佔據。這兩年台灣的舞台魔術出了什麼問題?」
先從我們可以查到的TMA官方資料來整理並畫圖討論。
(1) 參賽選手的國籍比例
https://i.imgur.com/NqRDiFq.png
這張圖列出2008-2018年舞台一般賽和邀請賽共262位參賽人次的國籍比例。
在我參賽的那幾年(2009-2011)台灣選手大概佔七到八成,之後幾乎是逐年下降,到了今年
(2018)台日韓三國的參賽比例幾乎是各佔三分之一。
還要強調的是,從2012年開始舞台一般賽有影片審查制度,所以這整個資料只能代表最後
通過審查的選手的分佈。2012年開始每一年各國到底有多少人丟影片,這個資料只有TMA有
,我並不清楚。在有審查的前提之下,我們沒辦法完全確定參賽比例的下降原因真的是台
灣的甄選者變少,或者是台灣的甄選者被日韓擠掉,可能兩者都有。
(2) 各國的獲獎者人數(含所有特別獎)
https://i.imgur.com/FrgnobJ.png
假設TMA獲獎的狀況可以用來探討參賽者的品質,那麼的確這兩年我們和日韓的得獎人數出
現了交叉現象。但是特別獎的選拔包含各邀請大會的主觀因素,不見得反應分數上的排名
,所以我們還是要畫一張只含前三名獎項的趨勢圖。
(3)各國的前三名人數(含一般賽與邀請賽)
https://i.imgur.com/DK0G6Ji.png
如果你是近五年才開始參加TMA,這張圖可能很符合你心中的印象。
2014到16三年間台灣都有選手拿到前三名,所以你也許會認為問題變嚴重是在最近兩年。
但是......
這個資料其實不適合討論「台灣魔術圈」的問題,因為我知道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偏差叫做
「台大魔術社」。如果在原始試算表加上兩個篩選器:得獎(含特別獎)+台灣,就會看到
像這樣的狀況:
https://i.imgur.com/Syu4ymK.png
從2013到2018,台灣選手能獲獎且不是來自台大的只有兩位:徐紹淵和林冠廷(沙漏)。
對我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得獎者非常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組織,那其實說明這一群人「怪
怪的」,不應該被列入統計然後視為整個魔術圈的狀況。
(4) 各國的獲獎者人數,不含台大魔術社
https://i.imgur.com/BzqRV58.png
扣除掉台大魔術社之後,就可以發現斷層的問題還要再往前推,在2013-2015的時候台灣人
其實就已經比得非常辛苦了。再來我們看最後一張圖。
(5) 各國的前三名人數,不含台大魔術社
https://i.imgur.com/5hYoBD0.png
這張圖其實最符合我心中一直以來的印象,也就是從2013開始台灣選手就沒有辦法再繼續
競爭舞台一般賽和邀請賽的前三名。雖然2013TMA是台大收穫豐碩的一年,拿下了一般賽第
一、第三名和邀請賽第二、第三名,但台大的長老們其實有注意到斷層產生的現象。
2013年7月我們開始討論如何向其他學生社團分享我們在那幾年的舞台理論和比賽經驗,
最終產物就是2014年的Magic is Concept觀念魔術研習營。大家可能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
在那一年會做這件事,其實答案跟13年的TMA比賽有點關係。在當年或許只有第一線比賽的
台大人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觀眾從得獎狀況不會感受到台灣選手的斷層。
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TMA所看的比賽或可戲稱為「台大人抵抗外國選手的入侵」,包括連
續三年在邀請賽拿下亞軍(林正豪、陳景弘、洪宗建)以及16年的總冠軍(王楊詒),但除了
這四位以外的前三名得獎者通通是外國選手。而這兩年所發生的問題,告訴我們的其實只
是「台大人也快抵抗不下去了」,這當中包括新人越來越難在出道第一年就得獎、以及優
秀的老人(其實也不過就三四年歷史)比賽生涯結束等問題。如果撇除台大人不看,台灣
舞台選手的斷層很早就開始了,只是台大選手受到衝擊的時間再稍微晚個幾年而已。
當然影響這個趨勢的因素非常多,如同Andost所提及,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TMA逐漸成為
亞洲數一數二知名的魔術大會,所以各國來參賽的選手不但人數變多水準也提高。
一個有趣的切入點是,在過去幾年如果問TMA前三名的得獎者:「下一步規劃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都會跟你說他要挑戰下一屆的FISM。但是到了今年,我們看到「已經比完FISM
」的亞洲代表選手回過頭來比TMA一般賽,這在五年前會是蠻難想像的事情。
可以預期,這個趨勢繼續下去的話,未來幾年台灣選手只會更加辛苦,因為FISM Asia年之
前,亞洲選手會把這個比賽當作練習機會。而FISM剛過後,沒在FISM獲獎的亞洲選手也會
跑來虐菜。對觀眾來說或許這是好事,在台灣就可以看到水準越來越高的比賽。但對台灣
參賽者來說,情況只會越來越嚴峻。
我希望點出這個現象之後,大家未來對於台灣選手可以多一點同理和鼓勵,少一點責備和
失望,畢竟TMA真的就是越來越難比。
再來討論斷層現象的成因。從最後一張折線圖我們可以看到:2012年後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點,幾乎只剩下台大魔術社的選手撐住台灣的得獎。所以2012年發生了什麼事?
2012年的英國黑池FISM,是TMA第一年有資格派出台灣代表,所以過去累積一段時間的優秀
台灣魔術師,幾乎都參加了那次比賽。不論排名如何,能站上FISM就已經是個里程碑,況
且這些選手過去已經在TMA有好表現,當然不會再回來比TMA,包括李昂軒、趙正明、黃至
平、陳日昇、黃柏翰。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世代,台灣必須重新培養選手。
在台大魔術社以外的地方,程序發展時間通常較漫長,所以造成2013年開始主要都是台大
人在代表台灣魔術圈得獎。但是,就像我之前別的文章提到的,不走職業的學生魔術師,
表演生涯很短暫,幾年內就會消失。就算開始工作後繼續參賽,能練習的時間也比過去在
社團少很多,在這種模式下我們不太能期待看到下一個李昂軒或趙正明出現。
講到這裡,我希望大家開始了解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難處。造成台灣選手沒辦法在TMA得獎
的原因非常多,甚至我們還不用去探討魔術和程序本身的問題,光是大環境就有很多的不
利因素。
因此,對我而言,現在的目標不應該放在TMA得前三名或是更高的成就,而是回頭耕耘每一
個層級的學習環境。如果只是希望台灣的前段班選手可以得獎,砸更多資源下去一定能幫
助他們進步,但卻沒有辦法解決舞台魔術新中手的學習環境日益殘破的現實。
更麻煩的是,以比賽為導向的風氣其實對舞台新手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包括觀眾會對尚在
模仿階段的表演者嗤之以鼻、不鼓勵學習基本功先於創作程序,以及表演者本身重視開發
新效果更甚於大量練習和優化動作。
舞台魔術表演者的培養非常漫長,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需要的協助都不太一樣。過去幾
年雖然台灣一直有講座或研習活動,但多數仍以分享魔術知識為主,至少有兩個非常重要
的面向沒有被處理:「賞析能力」和「陪伴」。我會留到後面幾篇討論學習過程時再回來
看這兩件事。
--
Tags:
魔術
All Comments
By Oscar
at 2018-12-10T14:55
at 2018-12-10T14:55
By David
at 2018-12-13T09:04
at 2018-12-13T09:04
By Emily
at 2018-12-16T03:13
at 2018-12-16T03:13
By Ida
at 2018-12-18T21:22
at 2018-12-18T21:2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12-21T15:31
at 2018-12-21T15:31
By Genevieve
at 2018-12-24T09:40
at 2018-12-24T09:40
By Una
at 2018-12-27T03:50
at 2018-12-27T03:50
By Donna
at 2018-12-29T21:59
at 2018-12-29T21:59
By Joe
at 2019-01-01T16:08
at 2019-01-01T16:08
By Regina
at 2019-01-04T10:17
at 2019-01-04T10:17
By Thomas
at 2019-01-07T04:26
at 2019-01-07T04:26
By Jessica
at 2019-01-09T22:35
at 2019-01-09T22:35
By Dinah
at 2019-01-12T16:44
at 2019-01-12T16:44
By Skylar Davis
at 2019-01-15T10:53
at 2019-01-15T10:53
By Genevieve
at 2019-01-18T05:03
at 2019-01-18T05:03
By Skylar Davis
at 2019-01-20T23:12
at 2019-01-20T23:12
By Daniel
at 2019-01-23T17:21
at 2019-01-23T17:21
By Olivia
at 2019-01-26T11:30
at 2019-01-26T11:30
By Isabella
at 2019-01-29T05:39
at 2019-01-29T05:39
By Ula
at 2019-01-31T23:48
at 2019-01-31T23:48
By Heather
at 2019-02-03T17:57
at 2019-02-03T17:57
By Jacky
at 2019-02-06T12:06
at 2019-02-06T12:06
By Iris
at 2019-02-09T06:15
at 2019-02-09T06:15
By Caitlin
at 2019-02-12T00:25
at 2019-02-12T00:25
By Dorothy
at 2019-02-14T18:34
at 2019-02-14T18:34
By Candice
at 2019-02-17T12:43
at 2019-02-17T12:43
Related Posts
【MAGICBANG】「MagicMomet #09」到底是發甚麼事情讓亞崧如此崩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By Noah
at 2018-12-03T04:19
at 2018-12-03T04:19
來聊聊今年的 TMA (2018)
By Michael
at 2018-12-02T15:29
at 2018-12-02T15:29
2018TMA小記錄
By Delia
at 2018-12-01T19:14
at 2018-12-01T19:14
台灣的舞台魔術困境 (1) - 迷思
By Edward Lewis
at 2018-12-01T00:56
at 2018-12-01T00:56
台灣的舞台魔術困境 (1) - 迷思
By Yuri
at 2018-11-30T21:09
at 2018-11-30T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