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夜城」 - 博物館
By Andy
at 2008-09-06T21:07
at 2008-09-06T21:07
Table of Contents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主題: 「夜城」(Dark City)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展覽訂於2008年9月11日至11月23日
更多圖片及建築師介紹
http://www.ntmofa.gov.tw/b/b01_1.php?id=2157&types=2&m1=0&m2=1&m3=0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參展作品,將預計於7月初啟航運送。本屆台灣館參展代表權由朝陽科技大學的郭肇立與
劉克峰兩位教授聯袂策展的「夜城」(Dark City)參展。參展建築師有:何以立、邱文
傑、姚仁喜、楊家凱、陸希傑及蘇喻哲等六位(依名字筆劃順序排列),
展覽訂於2008年9月11日至11月23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此為國美館2008年參與的重要國際建築大展,屆時將於此建築盛
會中引介台灣建築特色,彰顯台灣建築人文的主體性、凸顯台灣建築藝術創作者的獨特性
。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代表團隊,提出:以城市新概念為議題,「夜城」(Dark
City)命名,以試圖顛覆現代都市人對白天與黑夜生活的傳統觀念,來與今年威尼斯大會
之展覽主題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走出那裡:建物之外的建築學
)相呼應。策展人郭肇立與劉克峰教授指出「大部分的都市在白天的活動是僵化無趣的,
唯有在夜晚鬆綁而提供可能。台灣的夜間都市尤其是比白天迷人,我們有夜遊逛街的習俗
,生猛的夜市,精彩的地攤,獨特的夜店,型塑了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熱鬧的」夜間
都會性。然而本地的專業規劃者並未曾重視這個空間特質,我們的都市設計與建築創作,
仍以白天為主角,夜間為配角。」
策展人表示本展覽的想法來自於西方主流國家的都市,多位於高緯度的地區,也是渴
望「陽光的都市」,然而台灣的環境條件卻相反,我們害怕烈陽,需要騎樓與「不見天」
,而台灣的建築師或藝術家們多半對於darkness的創作思考並不多;因此在此展覽中,策
展人提出了一個空間概念--「意義裝置」,它超越房屋(”beyond building” ),並非
一般所謂的建築作品,而是「前建築」。它沒有象徵裝飾,也沒有形式的困擾,它將空間
還原到構築前的「初始」狀態,這是身體的空間(bodily space),是影象與構築的空間,
也是台灣黑暗城市空間的地方性的再現,讓參觀者的身體感官直接與之對話,讓意義游牧
,從一個世界游向另一個世界。
策展團隊們企圖從「時間的空間」觀念來重新探討台灣城市空間,以「黑夜不明」為
策展的中心概念。黑夜可被視為白天的「初始狀態」,是白天城市規範的解構,也是創作
烏托邦的可能。Dark city的空間創作觀念將不是單純的建築與都市空間形式的美學問題
,也不是事件與非事件的學理論證,而是時間、空間與人的協議過程。一個有創作力的都
市需要賦予人們自由,積極解除不必要的束縛,這就是城市創意的基礎,也是真實台灣城
市空間的發聲。建築展覽之目的在於溝通大眾,生產新的社會文化意義。透過參與「第十
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展出,我們由幾位參展建築師設計的創作裝置,在真
實社會中生產想像力、讓意義游牧於建築作品與美術館之間,讓世界各國從建築師所呈現
的作品中去重新認識台灣夜間都市的空間意義。
--
︿ ꄊ ●◆< 渣仔 快去畫圖
<■╯﹀
∕﹨
--
主題: 「夜城」(Dark City)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展覽訂於2008年9月11日至11月23日
更多圖片及建築師介紹
http://www.ntmofa.gov.tw/b/b01_1.php?id=2157&types=2&m1=0&m2=1&m3=0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參展作品,將預計於7月初啟航運送。本屆台灣館參展代表權由朝陽科技大學的郭肇立與
劉克峰兩位教授聯袂策展的「夜城」(Dark City)參展。參展建築師有:何以立、邱文
傑、姚仁喜、楊家凱、陸希傑及蘇喻哲等六位(依名字筆劃順序排列),
展覽訂於2008年9月11日至11月23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此為國美館2008年參與的重要國際建築大展,屆時將於此建築盛
會中引介台灣建築特色,彰顯台灣建築人文的主體性、凸顯台灣建築藝術創作者的獨特性
。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代表團隊,提出:以城市新概念為議題,「夜城」(Dark
City)命名,以試圖顛覆現代都市人對白天與黑夜生活的傳統觀念,來與今年威尼斯大會
之展覽主題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走出那裡:建物之外的建築學
)相呼應。策展人郭肇立與劉克峰教授指出「大部分的都市在白天的活動是僵化無趣的,
唯有在夜晚鬆綁而提供可能。台灣的夜間都市尤其是比白天迷人,我們有夜遊逛街的習俗
,生猛的夜市,精彩的地攤,獨特的夜店,型塑了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熱鬧的」夜間
都會性。然而本地的專業規劃者並未曾重視這個空間特質,我們的都市設計與建築創作,
仍以白天為主角,夜間為配角。」
策展人表示本展覽的想法來自於西方主流國家的都市,多位於高緯度的地區,也是渴
望「陽光的都市」,然而台灣的環境條件卻相反,我們害怕烈陽,需要騎樓與「不見天」
,而台灣的建築師或藝術家們多半對於darkness的創作思考並不多;因此在此展覽中,策
展人提出了一個空間概念--「意義裝置」,它超越房屋(”beyond building” ),並非
一般所謂的建築作品,而是「前建築」。它沒有象徵裝飾,也沒有形式的困擾,它將空間
還原到構築前的「初始」狀態,這是身體的空間(bodily space),是影象與構築的空間,
也是台灣黑暗城市空間的地方性的再現,讓參觀者的身體感官直接與之對話,讓意義游牧
,從一個世界游向另一個世界。
策展團隊們企圖從「時間的空間」觀念來重新探討台灣城市空間,以「黑夜不明」為
策展的中心概念。黑夜可被視為白天的「初始狀態」,是白天城市規範的解構,也是創作
烏托邦的可能。Dark city的空間創作觀念將不是單純的建築與都市空間形式的美學問題
,也不是事件與非事件的學理論證,而是時間、空間與人的協議過程。一個有創作力的都
市需要賦予人們自由,積極解除不必要的束縛,這就是城市創意的基礎,也是真實台灣城
市空間的發聲。建築展覽之目的在於溝通大眾,生產新的社會文化意義。透過參與「第十
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展出,我們由幾位參展建築師設計的創作裝置,在真
實社會中生產想像力、讓意義游牧於建築作品與美術館之間,讓世界各國從建築師所呈現
的作品中去重新認識台灣夜間都市的空間意義。
--
︿ ꄊ ●◆< 渣仔 快去畫圖
<■╯﹀
∕﹨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灣當代藝術體感測 @韓國
By Kristin
at 2008-09-06T20:56
at 2008-09-06T20:56
米勒展這麼值得去看嗎?
By Barb Cronin
at 2008-09-06T17:54
at 2008-09-06T17:54
國際海報設計三重奏/捷克‧波蘭‧台灣
By Yedda
at 2008-09-06T14:58
at 2008-09-06T14:58
史博館參觀心得
By Hedda
at 2008-09-06T14:14
at 2008-09-06T14:14
關於米勒展的排隊時間與排隊禮貌問題??
By Odelette
at 2008-09-06T01:43
at 2008-09-06T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