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媒體藝術 多層次的綜合性藝術體 - 台北
By George
at 2012-01-01T16:50
at 2012-01-01T16:50
Table of Contents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812368.shtml
【聯合新聞網╱特約作家賈亦珍】 2011.12.29
未來的媒體藝術是什麼樣子?它將是平面+視覺+裝置+科技+.....,它是一個「新藝
術綜合體」,不信?來看明年元旦起展開的台北藝術大學「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
」就知道。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藝術形式已不再侷限在單一樣貌中,數位科技扮演了很多媒合的角色
,把不同藝術結合成一個綜合體,它可以與音樂結合,與舞蹈結合,與裝置結合,甚至可
以把大家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體。
透過展出龐大數量與眾多種類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便是顯現此當代藝術樣貌的最佳途徑。
展覽中受邀參加的作品除了來自臺灣重要藝術家以外,更有多位國際間知名的經典藝術創
作,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的《萊特兄弟》,結合影像、人際關係(兄弟)與飛行器三者涵
義,創造出一種新的認知介面。
具有結合社會批判與錄像藝術的比爾‧維歐拉,其作品《兩個女人》則透過「水幕」將兩
個女人所處之前後空間的關係緩慢演譯出來,用最簡約的技術運用喚醒讓心靈觸動的感官
知覺。
超旅程的主題也闡述了跨越傳統時間性的觀念,早期臺灣錄影藝術先鋒袁廣鳴的作品《記
憶中的肖像-MIO》記錄了他的夫人的肖像,從藝術家日常生活的歷程裡,萃取出對無時間
性的探究、林珮淳則以《夏娃克隆肖像》挑戰傳統的透視法,衍生「觀察者視角的不同會
影響被看到的內容」這樣一件事。
相對於年輕藝術家群體而言,科技藝術應該是更為奔放自由的玩樂或是發想,有時甚至還
有些無厘頭,如姚仲涵的《我會壞掉》、豪華朗機工的《游泳》,提出《食貪蛇》與《害
人乓》的藝術團體叁式等人,義大利藝術家馬諦亞‧卡薩諾與恩佐‧維利亞雷的《不安的
共感1.0》透過腦波儀的程式轉換,則將兩個互動參與者即時的面部表情與腦波活動相互
結合,創造了新的溝通語言。
在光與聲音兩者的關係闡述上,郭奕臣《曙光–蝕》這件作品中倒轉並利用了無線電電波
將宇宙背景輻射轉換成低頻噪音,從而製造出異質的幽靈式聲響空間;而張永達的《Y現
象–四聲道版ver. 2》則是直接將原生活環境音重新組織建構;如何讓冷冰冰的實體機械
擁有人性化的溫暖靈魂?用電流!涅爾茲‧維爾克 Nils Völker的《七十五》與黃世傑
的《EX-C-FB-Clear (KY) 》、《EX-C-FG-Clear (MRB) 》、《EX-C-FR-Clear (WM) 》、
《BSB-G》以通電的風扇讓袋子彷彿有了生命;李明道幾個與人互動的可愛機器人與林世
昌到處遊走的《匍匍匐》也是因為擁有了電性的靈魂才得以「活著」;茲摩恩Zimoun的《
八十只現成的直流馬達、棉球、60x60x60公分的紙箱》則以電帶動聲音的形式為那些運動
著的棉球提供靈魂的形體;曾偉豪《在聲中》則讓電流以靈魂的形式從身體流動至畫面,
並因而讓整個牆面活了起來。
未來媒體藝術節從元旦至2月19日止,在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展出。
--
【聯合新聞網╱特約作家賈亦珍】 2011.12.29
未來的媒體藝術是什麼樣子?它將是平面+視覺+裝置+科技+.....,它是一個「新藝
術綜合體」,不信?來看明年元旦起展開的台北藝術大學「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
」就知道。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藝術形式已不再侷限在單一樣貌中,數位科技扮演了很多媒合的角色
,把不同藝術結合成一個綜合體,它可以與音樂結合,與舞蹈結合,與裝置結合,甚至可
以把大家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體。
透過展出龐大數量與眾多種類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便是顯現此當代藝術樣貌的最佳途徑。
展覽中受邀參加的作品除了來自臺灣重要藝術家以外,更有多位國際間知名的經典藝術創
作,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的《萊特兄弟》,結合影像、人際關係(兄弟)與飛行器三者涵
義,創造出一種新的認知介面。
具有結合社會批判與錄像藝術的比爾‧維歐拉,其作品《兩個女人》則透過「水幕」將兩
個女人所處之前後空間的關係緩慢演譯出來,用最簡約的技術運用喚醒讓心靈觸動的感官
知覺。
超旅程的主題也闡述了跨越傳統時間性的觀念,早期臺灣錄影藝術先鋒袁廣鳴的作品《記
憶中的肖像-MIO》記錄了他的夫人的肖像,從藝術家日常生活的歷程裡,萃取出對無時間
性的探究、林珮淳則以《夏娃克隆肖像》挑戰傳統的透視法,衍生「觀察者視角的不同會
影響被看到的內容」這樣一件事。
相對於年輕藝術家群體而言,科技藝術應該是更為奔放自由的玩樂或是發想,有時甚至還
有些無厘頭,如姚仲涵的《我會壞掉》、豪華朗機工的《游泳》,提出《食貪蛇》與《害
人乓》的藝術團體叁式等人,義大利藝術家馬諦亞‧卡薩諾與恩佐‧維利亞雷的《不安的
共感1.0》透過腦波儀的程式轉換,則將兩個互動參與者即時的面部表情與腦波活動相互
結合,創造了新的溝通語言。
在光與聲音兩者的關係闡述上,郭奕臣《曙光–蝕》這件作品中倒轉並利用了無線電電波
將宇宙背景輻射轉換成低頻噪音,從而製造出異質的幽靈式聲響空間;而張永達的《Y現
象–四聲道版ver. 2》則是直接將原生活環境音重新組織建構;如何讓冷冰冰的實體機械
擁有人性化的溫暖靈魂?用電流!涅爾茲‧維爾克 Nils Völker的《七十五》與黃世傑
的《EX-C-FB-Clear (KY) 》、《EX-C-FG-Clear (MRB) 》、《EX-C-FR-Clear (WM) 》、
《BSB-G》以通電的風扇讓袋子彷彿有了生命;李明道幾個與人互動的可愛機器人與林世
昌到處遊走的《匍匍匐》也是因為擁有了電性的靈魂才得以「活著」;茲摩恩Zimoun的《
八十只現成的直流馬達、棉球、60x60x60公分的紙箱》則以電帶動聲音的形式為那些運動
著的棉球提供靈魂的形體;曾偉豪《在聲中》則讓電流以靈魂的形式從身體流動至畫面,
並因而讓整個牆面活了起來。
未來媒體藝術節從元旦至2月19日止,在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展出。
--
Tags:
台北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高美館的「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
By Harry
at 2011-12-31T21:07
at 2011-12-31T21:07
飛天仙女起舞 敦煌壁畫「繪動」了
By Jake
at 2011-12-31T09:09
at 2011-12-31T09:09
台北新年趣
By Susan
at 2011-12-30T10:56
at 2011-12-30T10:56
百號齊鳴-百年老商號展
By Olive
at 2011-12-28T14:47
at 2011-12-28T14:47
我是傳奇 建國百年體育展
By Michael
at 2011-12-28T12:00
at 2011-12-28T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