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畫的形塑---論故宮三寶(3) - 博物館
By Freda
at 2007-03-03T15:49
at 2007-03-03T15:49
Table of Contents
故宮內部展開的研究成果
對谿圖而言,零星的論述和簡要的圖解根本無法和范寬簽名的
發現相比較,這是李霖燦生平最得意的事,「記得一九五八年的
一個秋天,我在畫中那一列行旅人馬的後面,於夾葉樹蔭之下,發
現了『范寬』的二字簽名。於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惑人心的一個問
題,立刻真相大白:這幅巨軸是范寬之所作無疑。一塊中國繪畫史
上的可靠基石,遂因之而得以奠定。」李霖燦由故宮書畫處長而後
故宮副院長,在台大、師大、文化三校研究所(90年代初之前,全
台僅此三所)任教,著作無數,門生眾多,李氏最常講到的就是谿
圖及簽名的發現,對谿圖之聲名遠播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在美國的影響
此展共有書畫器物展品二百五十三組件,於1961年5月28日於華
盛頓國家畫廊開展,之後赴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及舊金山展出,於
次年6月17日結束,期間吸引參觀人數近50萬。最重要的是激起研究
中國美術史的熱潮。班宗華(Richard M. Barnhart)曾這樣說:
「(1962年,當我在舊金山第一次看到)范寬-這真是命運上的巧
遇!……我一直困惑於究竟是什麼強烈地吸引了我探索這些圖像,
甚至使我第二天醒來就決定放棄繪畫生涯,改行成為中國藝術史研
究者?……從此,我就被為真正自然創造美景幻象的宋代山水畫,
徹底征服了。」
一幅畫改變了知名學者的人生,據方聞所述,還有艾瑞慈
(Richard Edwards)等都可證實這一展覽,「特別是其中范寬
〈谿山行旅圖〉和郭熙〈早春圖〉-是如何改變我們的一生職志。」
這樣的說法真令人難以想像,雖然他們是真實的被感動,但表達的
過於強烈,尤其是幾位大學者如是說,谿圖的傳奇色彩就此出現,
其後的影響當然也就「愈演愈烈」了。
神話的形成
〈谿山行旅圖〉之偉大是在北溝時期形塑的,何以致之?故宮
的寶物向西方學者開放及赴美展出是關鍵因素。最先出版中國古代
繪畫專書的喜龍仁(Osvalo SiRÉn)在1936年上海版的《The Chinese
on the Art of Painting》中並沒有谿圖,但喜氏於1956年來
台赴故宮觀畫,待1963年於紐約再版時,論述雖是大同小異,但卻
加入了〈谿山行旅圖〉圖版。
高居翰拍攝幻燈片使大量圖錄得以在西方世界傳佈(令人困惑
的是,西方學界要向密大購買正片);方聞一系列美術史論皆以谿
圖為焦點,使此圖成為風格分析的範本;李霖燦發現范寬簽名更是
錦上添花,使谿圖論述更是戲劇性;而故宮寶物赴美展出,以書畫
為主項,其中又以谿圖為宣傳標的(其次為〈早春圖〉,再其次是
〈萬壑松風圖〉),以上幾個因素使然,使谿圖在60年代初已經具
有故宮鎮館之寶的氣勢。
故宮名畫何其多,為什麼眾家學者獨鐘谿圖?早期故宮圖錄編
寫,依據的是乾隆皇帝時的定名與斷代,那是乾隆及其周邊文人學
士的偏見,「著名敘事學家Mieke Bal發現,博物館的收藏與展覽是
一種瞭解敘事的理想形式,……無論是藏品或展覽,這些之所以被
選中而結成群組的物件,仍是基於收藏家或研究員的偏見所致……
因此,所有的展覽都有內在的虛構性。」 乾隆的眼光在今天看來
頗不精準,而20世紀五、六0年代西方學者看中國古代繪畫是不是
也戴著有色的眼鏡呢?
關於中國藝術史的分期,不論怎麼分、分幾期,文人畫之興起
是一個重大的轉折,也就是由寫實與形象化走向寫意與超形象,元
代山水是心象山水,所以黃公望豐潤、倪瓚冷澀、吳鎮敦厚、王蒙
繁茂……。以自然再現的眼光觀之,這些元畫都不及格;以情感表
現的角度看待,這些元畫皆超乎象外,得其環中。在西方,這樣的
境界比較晚才出現,20世紀的表現主義也許有近似的追求。
〈谿山行旅圖〉絕對是中國式寫實主義的高峰,它巍巍聳立,迎
面撲來。客觀對象的雄偉壯麗不免令觀者感到驚訝嘆服,這種以氣勢
取勝的繪畫在羅浮宮中比比皆是;也是康德美學品評中的尋常範式,
在米開朗基羅、盧本斯、大衛、德拉克洛瓦、庫爾貝等巨構中不難發
現這樣的藝術張力。然而,谿圖不僅僅如此,它的堅實、體積、層次
,還有高遠、平遠和深遠,簡直就是塞尚所想追求但無法完整體現的
「存在實體」,它超越透視法的片面描繪,超越印象派的浮光掠影,
使大自然的視覺意象不被混淆地呈現其最永恆堅實的狀態。
西方的中國美術史學者,在谿圖中看到一幅既符合西方古典又跨
越現代美學的山水畫,這確切可靠且深獲我心的巨構豈能不大加闡釋
並宣揚之。但這是另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是中學為
「用」,西學為「體」呢?),是以西方觀點來主宰中國美術,才會
使谿圖成為故宮珍寶中的第一名。方聞曾論及他和大衛、羅桑達
(David Rosand)之間的藝術對話,指出「雖然羅桑達教授樂於見到
與西方藝術史相共鳴的中國藝術史論述,但他也掛慮我這種將東西藝
術史作太多平行類比,特別是西方現代主義批評模式。他擔心我會因
此悖離中國繪畫的『真實』。」
讓我們回到中國藝術精神中的真實,從再現、表現到理念,從儒
學、道家到禪宗,中國藝術走的是一條與西方美學不太相同的回歸之
道。可惜近代中國的衰頹導致信心的怯弱,類似徐悲鴻般的古典寫實
是中國藝術早已盛行過的表現形式,塞尚的綜合觀點也早在北宋初葉
就已出現且更為卓越地被表現。此後,中國美學走向更為本體與性靈
、走向更為純淨與簡逸、走向更精緻與深刻……。若從肉眼來看,中
國美術自北宋以後的確每況愈下,若從心眼觀之,中國美術自北宋以
後才邁向至高境界。那些不斷禮讚谿圖的學者,他們站在牧谿〈六柿
圖〉、王蒙〈青卞隱居圖〉、八大〈安晚冊〉或石濤〈黃山冊〉前會
感到「震撼」嗎?
杭州藝專畢業的李霖燦,也常在論述中使用風格分析,他很少論
及筆墨性情與自然氣韻。在學術路線上的趨近,使李氏和方聞等時相
往還,並在不知不覺中使谿圖躍上藝術價值階梯的頂端。而後來者多
畢業於美國知名學府受教於西方重要學者,他們踵繼前賢論述,共同
建構了谿圖無上尊貴的地位,鎮館之寶的神話也因此而形成。
--
對谿圖而言,零星的論述和簡要的圖解根本無法和范寬簽名的
發現相比較,這是李霖燦生平最得意的事,「記得一九五八年的
一個秋天,我在畫中那一列行旅人馬的後面,於夾葉樹蔭之下,發
現了『范寬』的二字簽名。於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惑人心的一個問
題,立刻真相大白:這幅巨軸是范寬之所作無疑。一塊中國繪畫史
上的可靠基石,遂因之而得以奠定。」李霖燦由故宮書畫處長而後
故宮副院長,在台大、師大、文化三校研究所(90年代初之前,全
台僅此三所)任教,著作無數,門生眾多,李氏最常講到的就是谿
圖及簽名的發現,對谿圖之聲名遠播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在美國的影響
此展共有書畫器物展品二百五十三組件,於1961年5月28日於華
盛頓國家畫廊開展,之後赴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及舊金山展出,於
次年6月17日結束,期間吸引參觀人數近50萬。最重要的是激起研究
中國美術史的熱潮。班宗華(Richard M. Barnhart)曾這樣說:
「(1962年,當我在舊金山第一次看到)范寬-這真是命運上的巧
遇!……我一直困惑於究竟是什麼強烈地吸引了我探索這些圖像,
甚至使我第二天醒來就決定放棄繪畫生涯,改行成為中國藝術史研
究者?……從此,我就被為真正自然創造美景幻象的宋代山水畫,
徹底征服了。」
一幅畫改變了知名學者的人生,據方聞所述,還有艾瑞慈
(Richard Edwards)等都可證實這一展覽,「特別是其中范寬
〈谿山行旅圖〉和郭熙〈早春圖〉-是如何改變我們的一生職志。」
這樣的說法真令人難以想像,雖然他們是真實的被感動,但表達的
過於強烈,尤其是幾位大學者如是說,谿圖的傳奇色彩就此出現,
其後的影響當然也就「愈演愈烈」了。
神話的形成
〈谿山行旅圖〉之偉大是在北溝時期形塑的,何以致之?故宮
的寶物向西方學者開放及赴美展出是關鍵因素。最先出版中國古代
繪畫專書的喜龍仁(Osvalo SiRÉn)在1936年上海版的《The Chinese
on the Art of Painting》中並沒有谿圖,但喜氏於1956年來
台赴故宮觀畫,待1963年於紐約再版時,論述雖是大同小異,但卻
加入了〈谿山行旅圖〉圖版。
高居翰拍攝幻燈片使大量圖錄得以在西方世界傳佈(令人困惑
的是,西方學界要向密大購買正片);方聞一系列美術史論皆以谿
圖為焦點,使此圖成為風格分析的範本;李霖燦發現范寬簽名更是
錦上添花,使谿圖論述更是戲劇性;而故宮寶物赴美展出,以書畫
為主項,其中又以谿圖為宣傳標的(其次為〈早春圖〉,再其次是
〈萬壑松風圖〉),以上幾個因素使然,使谿圖在60年代初已經具
有故宮鎮館之寶的氣勢。
故宮名畫何其多,為什麼眾家學者獨鐘谿圖?早期故宮圖錄編
寫,依據的是乾隆皇帝時的定名與斷代,那是乾隆及其周邊文人學
士的偏見,「著名敘事學家Mieke Bal發現,博物館的收藏與展覽是
一種瞭解敘事的理想形式,……無論是藏品或展覽,這些之所以被
選中而結成群組的物件,仍是基於收藏家或研究員的偏見所致……
因此,所有的展覽都有內在的虛構性。」 乾隆的眼光在今天看來
頗不精準,而20世紀五、六0年代西方學者看中國古代繪畫是不是
也戴著有色的眼鏡呢?
關於中國藝術史的分期,不論怎麼分、分幾期,文人畫之興起
是一個重大的轉折,也就是由寫實與形象化走向寫意與超形象,元
代山水是心象山水,所以黃公望豐潤、倪瓚冷澀、吳鎮敦厚、王蒙
繁茂……。以自然再現的眼光觀之,這些元畫都不及格;以情感表
現的角度看待,這些元畫皆超乎象外,得其環中。在西方,這樣的
境界比較晚才出現,20世紀的表現主義也許有近似的追求。
〈谿山行旅圖〉絕對是中國式寫實主義的高峰,它巍巍聳立,迎
面撲來。客觀對象的雄偉壯麗不免令觀者感到驚訝嘆服,這種以氣勢
取勝的繪畫在羅浮宮中比比皆是;也是康德美學品評中的尋常範式,
在米開朗基羅、盧本斯、大衛、德拉克洛瓦、庫爾貝等巨構中不難發
現這樣的藝術張力。然而,谿圖不僅僅如此,它的堅實、體積、層次
,還有高遠、平遠和深遠,簡直就是塞尚所想追求但無法完整體現的
「存在實體」,它超越透視法的片面描繪,超越印象派的浮光掠影,
使大自然的視覺意象不被混淆地呈現其最永恆堅實的狀態。
西方的中國美術史學者,在谿圖中看到一幅既符合西方古典又跨
越現代美學的山水畫,這確切可靠且深獲我心的巨構豈能不大加闡釋
並宣揚之。但這是另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是中學為
「用」,西學為「體」呢?),是以西方觀點來主宰中國美術,才會
使谿圖成為故宮珍寶中的第一名。方聞曾論及他和大衛、羅桑達
(David Rosand)之間的藝術對話,指出「雖然羅桑達教授樂於見到
與西方藝術史相共鳴的中國藝術史論述,但他也掛慮我這種將東西藝
術史作太多平行類比,特別是西方現代主義批評模式。他擔心我會因
此悖離中國繪畫的『真實』。」
讓我們回到中國藝術精神中的真實,從再現、表現到理念,從儒
學、道家到禪宗,中國藝術走的是一條與西方美學不太相同的回歸之
道。可惜近代中國的衰頹導致信心的怯弱,類似徐悲鴻般的古典寫實
是中國藝術早已盛行過的表現形式,塞尚的綜合觀點也早在北宋初葉
就已出現且更為卓越地被表現。此後,中國美學走向更為本體與性靈
、走向更為純淨與簡逸、走向更精緻與深刻……。若從肉眼來看,中
國美術自北宋以後的確每況愈下,若從心眼觀之,中國美術自北宋以
後才邁向至高境界。那些不斷禮讚谿圖的學者,他們站在牧谿〈六柿
圖〉、王蒙〈青卞隱居圖〉、八大〈安晚冊〉或石濤〈黃山冊〉前會
感到「震撼」嗎?
杭州藝專畢業的李霖燦,也常在論述中使用風格分析,他很少論
及筆墨性情與自然氣韻。在學術路線上的趨近,使李氏和方聞等時相
往還,並在不知不覺中使谿圖躍上藝術價值階梯的頂端。而後來者多
畢業於美國知名學府受教於西方重要學者,他們踵繼前賢論述,共同
建構了谿圖無上尊貴的地位,鎮館之寶的神話也因此而形成。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Isla
at 2007-03-06T14:09
at 2007-03-06T14:09
Related Posts
神畫的形塑---論故宮三寶(2)
By Sandy
at 2007-03-03T03:05
at 2007-03-03T03:05
神畫的形塑---論故宮三寶(1)
By Hedda
at 2007-03-03T02:59
at 2007-03-03T02:59
故宮再啟-大英展.北宋大觀展 參展心得
By Victoria
at 2007-03-02T17:39
at 2007-03-02T17:39
當代館...第二層皮膚 即將登場...
By Liam
at 2007-03-02T13:01
at 2007-03-02T13:01
幾乎雜誌第九期"紅綠之間"發刊了!!!!!!
By Daniel
at 2007-03-02T12:58
at 2007-03-02T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