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與果凍的背後靈 - 台北

Quanna avatar
By Quanna
at 2008-04-11T04:06

Table of Contents

草莓與果凍的背後靈
http://fakefad.blogspot.com/

  「你去看了《果凍時代》了嗎?」朋友問

  「沒有。」

  「你真該去看一下,那真是個爛展覽。」

  如果有什麼原因構成這篇文章書寫的理由,也許正如朋友所謂的「它雖然爛,
但還是該去看」背後的邏輯:《果凍時代》標示著中國年輕世代的藝術現象,就市
場與前景、乃至地緣關係,這似乎是一個難以且不應迴避的課題。然而對於這種現
象是否就聽任置之地放入「草莓」或「果凍」等辭彙中,顯然還需多加考慮。

  雖然,不知從何時開始,「草莓族」已成為年輕一輩的代稱;雖然,「草莓族
」逐漸由貶義的辭彙轉趨中性;雖然,有些年輕一輩的藝術家也不避誨,甚至自稱
「草莓族」…,以至於今天拿著與「草莓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果凍」一詞來
形容中國的年輕一輩,似乎也顯得因緣俱足。然而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這些被指
為「草莓族」的1980年代後出生的青年人,今日已不再年輕了!那些處在「草莓族
」的老青年們,在2008年的今天已經堂堂邁入27、28歲了。

  如果27、28歲的藝術家還不能是成熟的藝術家,那麼誰能是成熟的藝術家呢?
如果27、28歲的「年輕人」還不夠成熟,那麼何時他們才能茁壯呢?這些質問尚且
是環繞著世代與分期的問題打轉,它的質疑在於:如果「草莓族」是一個世代或時
期,它在今日仍然延續著嗎,何時才是終局?

  而如果嚴肅一點地看待「草莓族」的相關問題,則遠不止這麼單純。首先,
「草莓族」在今天的用法,「通常」指的對象是1980年代後出生的人,這些人在
職場上的表現除了「外表光鮮」以外無甚了了,「抗壓性差」、「無法吃苦耐勞」
、「不善團隊合作」、「主動性與積極性較差」等都是其共同特質,頗有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的意味。

  然而「草莓族」一詞由何而來?我們切莫忘了,「草莓族」最初的用法,乃
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1991年提出的,指的是當時那些三十歲以下的
年輕人,也就是所謂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
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當
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稱的「386世代」,跟
台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
,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因此,實際的情形反而是,60年代出生的「草莓族」們經歷了歲月的歷練,
轉而指著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的鼻子說:「你們這些草莓族!」而所謂的「六
、七年級生」竟也就此繼承了這一身分。

  「草莓族」一詞在今日被誤用與濫用的程度實已令人髮指了,一方面60年代
出年的人以為這一切仿佛都在描述自己下一代的人,而80年代的人甚至開始認同
這樣一個貶義的身分,並自圓其說為是一種中性的用語。

其實,「草莓族」這樣的身分之於「年青人」──無論是「五年級」那些曾經年
輕的人,或是「七年級」這些正年輕的人──都是令人深感懷疑的,不同世代具
有的特殊性格,並不能毫無歷史感地任意拿來相互比較,同時,「草莓族」作為
某種世代的某些現象的標籤,並不能概括為該世代的整體性格。正是因為這個現
象討論起來如此複雜,以致於它所處理的內容遠不是區區幾件藝術作品或策展論
述所能深入的。

以「草莓族」為主題的展覽在今日除了助長「草莓族」的神話之外,顯然難以提
供什麼批判性的見解。

  然而這一名詞終究是「走紅」了,並且透過不斷的誤解與年輕藝術家們的不自
覺而轉為一種泛稱,如果我們記憶不差的話,幾年前某些大學美術系的畢業展,
「草莓族」便是他們回應的議題,儘管現在也沒多少人還記得他們當初是怎麼自圓
其說的。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論這個「後嬰兒潮世代」究竟有何社會學或文化研究上
的內容,而聚焦於一個相當微妙的現象:為何此一議題仍在今日的藝術展覽中醱酵?
明確的實例像是,「草莓族」這個在地字眼的中性化的大陸版分身:「果凍時代」。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再度回到關於政治面向的考量,也就再自然不過了。然而
,此處談及的「政治」卻不是大陸青年藝術家如何在北台北當代藝術館盛大展出這
一類的問題,如果繼續在這個國族論調上作文章,往往只會令我們忽視了隱身在「
草莓族」或「果凍世代」背後亙古綿今的幽靈。

  正是這個幽靈,使得「果凍時代」這樣不著邊際的字眼得以成為某種對於大陸
年輕藝術家的歷史分期,這個分期既不考慮這些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脈絡中的位
置、也無地域差異的考量;正是這個幽靈,促使我們想像年輕藝術家的情狀;正是
這個幽靈,使得我們視年輕藝術家的喃喃自語是種常態;最後並賦予了「脆弱」、
「迷失」、「焦慮」等結論。然而我們如何能平淡視之、如何能想像?此間若不是
存有某種「今非昔比」的慨嘆,我們可能無法如此輕易地將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劃為
一類;而當我們說出「草莓」與「果凍」這類的形容時,這個背後靈便悄然而至,
也許我們可以稱它為「保守主義」。

  因而,「果凍」在此更像是一種修辭,透過這個概括的「命名」,使年輕藝術
家們獲得一個共同的身分,如同在台灣近二十年來的青年們所繼承的「草莓族」。
這些名稱有時是貶義的,有時被辯稱為中性的描述,如果這些中性建立在文化認知
的貧乏上,有時還會為人津津樂道;然而這一切都不是今日獨有的現象,這個幽靈
作為一種意識型態,普遍地在歷史中為年輕的一輩貼上各種標籤,它的極至也許是
某種「嗜古主義」(passeisme),它的溫和派也許較能平淡地看待新世界的發展,
除了悻悻然給予一個不文不俗的「某某世代」的暱稱。

  這個幽靈如此專斷地忽視個別差異,卻又給予一個「個人主義」的分類索引,
於是當我們由「個人主義」這個集合入手時,沒有一件作品的獨特性是有意義的,
所有年輕藝術家都因而顯得不問世事,然而這個態度是這些年輕藝術家的真貌嗎?
因而,抱著「草莓」與「果凍」為號召的展覽,美其名將青年藝術家拉拔上台面,
實則削磨掉了他們的稜角,而成為鮮豔柔軟的玩物。這,才是更為迫切的政治問
題。

--
Tags: 台北

All Comments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08-04-15T23:25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Now.to/1l1

速度狂迷與延盡感知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時人聯展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08-04-10T21:16
http://140.124.85.76/wwwdc/hphtml/?thread-433.html 經濟部南港展覽館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 系列學術講座研討活動 『快慢之間:速度狂迷與延盡感知』 主辦:經濟部 協辦: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內政部營建署 承辦:達達美術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 ...

大學博物館的興起

Rae avatar
By Rae
at 2008-04-10T15:47
感謝大家關照台大博物館群 我是博館群的工作人員之一 臺大的確在十年前就有提出博物館的計畫,一直到2007年前沒有非常正式的催動 博物館群的成員們 都是在博物館群建立之前就已經擁有各自的館藏和展廳了 談幾個比較早的 植物標本館創立於台北帝國大學時期(1929),近二十幾萬份植物標本 昆蟲館最早的標本收藏源自 ...

2008大展》米勒名畫拾穗、晚禱 首次同外展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08-04-10T09:08
之所以有這個展覽機緣, 是因為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廳要進行三個月的整修, 米勒廳中的作品,除了比較脆弱的以外,其他十六件都會來, 為了讓展覽更豐富,所以館方也出借一些同時期的繪畫及攝影, 所以除了米勒以外,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同時期畫家的作品, 不過〈拾穗〉跟〈晚禱〉能夠同時出借海外,史無前例, 是最讓大家驚豔的。 ...

太極風-梁任宏個展

Rebecca avatar
By Rebecca
at 2008-04-10T08:34
地點:朱銘美術館第二展覽室及周圍戶外廣場 展期:2008.04.12~ 2008.06.08 http://www.juming.org.tw/opencms/juming/hotNews/news/main/news_0010.html 梁任宏,一位長居南台灣高雄,年過不惑才得以成為全職創作者的藝術家, ...

2008大展》米勒名畫拾穗、晚禱 首次同外展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08-04-10T00:13
我記得好幾年以前 歷史博物館的特展『楓丹白露』有展出這幅拾穗的複製品(還有一些雕塑) 其實那時候去,人也沒有多到看展覽很不舒服的地步 只是這次是原畫,而且還是兩幅名作,突然有點擔憂Orz 上次比較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現場還重現了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當時常去的娛樂場所 記得是類似酒館的地方,具說畫家們有時會會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