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材質物語-不鏽鋼 - 博物館
By Brianna
at 2009-03-28T16:00
at 2009-03-28T16:00
Table of Contents
2009材質物語─不鏽鋼
2009/03/28~2009/06/21
朱銘美術館
開幕茶會3/29 (日) 14:30
展出藝術家:宋璽德、吳寬瀛、邱昭財、高燦興、黃沛瑩、黃裕智、劉柏村
一件雕塑其物理特性的呈現即是材質,材質之選用直接影響了作品的質感、觸感、語言及
空間關係。而材質本身所承載的符號,亦反映了社會及歷史的進程,是為研究雕塑的基礎
。由此思考點出發,朱銘美術館自2009年起,將逐年針對不同材質規劃系列展覽。材質主
題展的首檔為「不鏽鋼」,企圖透過七位藝術家立體作品的邀展,呈現不鏽鋼之於雕塑,
在材質語彙、機具操作手法及構成形式上的豐富性,並試圖探討不同世代在運用此材質創
作時的思維及考量。
20世紀初,金屬材料被大量地開發,其中不鏽鋼以其抗腐蝕、耐磨損的特性,被廣泛地應
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小至各式生活器具,大至建築物最堅固的結構材料,不鏽鋼儼
然成為建構工業文明生活最具代表性的金屬材料之一。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材料與技術
的變革也與藝術觀念、精神及形式等相互影響。致力於開創新雕塑語彙的藝術家,有感於
鋼鐵反映了現代生活型態與時代背景,加上機具技術的提升和進步,遂將原屬於工業範疇
的物質材料納入其創作中,使雕塑型態邁入新的領域。不鏽鋼經拋光打磨後,會產生如鏡
面般的反射效果,將週遭環境納入作品之內,加上其不易生銹、損壞的特質,逐漸受到了
藝術家的矚目。直至21世紀的今日,不鏽鋼在立體作品的材質運用上已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如此冷冽質地的工業材質,藝術家如何透過其智性的想像及技術性的操作,將觀念投
入其中,或轉化或凸顯媒材自身的物理屬性及內涵?不鏽鋼作品,除了工業美學的理性展
現,又是否擁有感性及輕盈之可能?從此展所呈現的作品中,藝術家們敘述出了答案線索
,供觀者探尋。
高燦興多年來專注於鋼鐵材質物性的再造實驗。他獨特的焊接技巧,將一般作為黏著劑的
焊料當成畫筆,不但保留焊燒後遺留的金屬疤理,更讓這樣的肌理痕跡直接成為作品的主
角,造成物質相貌的改變。<台灣海峽>貌似熔岩火漿凝結後的石塊,實由一片片小鋼塊
焊接密合而成;<實實虛虛-點石成金>則借脫臘鑄造、切割及焊接等手法,創造兩種材
質之間真假虛實對比的趣味。
劉柏村的<鋼鐵之身>在視覺上充滿觸覺張力,表面的粗獷肌理為電焊熔化後瞬間凝結之
不鏽鋼顆粒所堆焊而成。原工業規格化材質,在機械動能的介入後,將材料的結構屬性轉
化至另一樣貌,凸顯出其自身的物理特性。而殘破的身體意象,則表達了藝術家對當下人
類生活在工業物質情境中的反思。
宋璽德的動力雕塑,以鏡面處理後的不鏽鋼質感為表現,其表面具反映週遭環境的特質。
金屬加入機械動能之後,物體本身隨機械馬達單純規律地緩慢轉動,鏡面內的景緻,及鏡
面反射LED光源而後映照在展場牆面、天花板的光影,也隨之流轉變換,塑造多向度的空間
幻覺。
有別於一般金屬雕塑的焊接建構,擅長積木手法的藝術家吳寬瀛,以工業用不鏽鋼方管為
構成單位,用材料本身的重量來支撐其自身結構,透過精密的數學計算,在無任何接著、
黏合、釘裝的狀況下,相互堆疊及嵌扣,架構?巨大並有著優雅弧線的展翅造型對稱結構體
。
如果不鏽鋼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工業時代的理性與冷硬,黃裕智以不鏽鋼線為素材的立體編
織作品<未知>,則充滿了詩意、柔軟的陰性特質。不鏽鋼線獨特的張力,展現了空間被
型塑的可能,並呈現有別於傳統雕塑塊量感的輕盈與透明。而金屬線材在光線照耀下所產
生的光影變化,似乎代表著藝術家個人記憶中對時光流轉的唏噓輕嘆。
邱昭財的<大珠小珠落一盤>由日常現成物-不鏽鋼漏斗所組成,藉互動機制的置入,邀
約觀眾主動介入,觸動作品靜態視覺展呈之後,牽引聽覺、動態視覺等感官經驗。在他既
像玩具又像樂器的雕塑作品裡,觀眾不但可體驗金屬冰涼的觸感,也能聽見清脆的聲響。
擅長運用單一特定材質營造量感,並像喚醒材質生命力般任其在空間中恣意蔓延的黃沛瀅
,這次使用了工業規格化元件「不鏽鋼華司(墊片)」,取其貌似細胞並可讓光線透出的
孔洞造型及質感,叢聚組構成具有機樣態、微微散發出某種生命氣息與能量的燈具
<光枕>。
--
2009/03/28~2009/06/21
朱銘美術館
開幕茶會3/29 (日) 14:30
展出藝術家:宋璽德、吳寬瀛、邱昭財、高燦興、黃沛瑩、黃裕智、劉柏村
一件雕塑其物理特性的呈現即是材質,材質之選用直接影響了作品的質感、觸感、語言及
空間關係。而材質本身所承載的符號,亦反映了社會及歷史的進程,是為研究雕塑的基礎
。由此思考點出發,朱銘美術館自2009年起,將逐年針對不同材質規劃系列展覽。材質主
題展的首檔為「不鏽鋼」,企圖透過七位藝術家立體作品的邀展,呈現不鏽鋼之於雕塑,
在材質語彙、機具操作手法及構成形式上的豐富性,並試圖探討不同世代在運用此材質創
作時的思維及考量。
20世紀初,金屬材料被大量地開發,其中不鏽鋼以其抗腐蝕、耐磨損的特性,被廣泛地應
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小至各式生活器具,大至建築物最堅固的結構材料,不鏽鋼儼
然成為建構工業文明生活最具代表性的金屬材料之一。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材料與技術
的變革也與藝術觀念、精神及形式等相互影響。致力於開創新雕塑語彙的藝術家,有感於
鋼鐵反映了現代生活型態與時代背景,加上機具技術的提升和進步,遂將原屬於工業範疇
的物質材料納入其創作中,使雕塑型態邁入新的領域。不鏽鋼經拋光打磨後,會產生如鏡
面般的反射效果,將週遭環境納入作品之內,加上其不易生銹、損壞的特質,逐漸受到了
藝術家的矚目。直至21世紀的今日,不鏽鋼在立體作品的材質運用上已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如此冷冽質地的工業材質,藝術家如何透過其智性的想像及技術性的操作,將觀念投
入其中,或轉化或凸顯媒材自身的物理屬性及內涵?不鏽鋼作品,除了工業美學的理性展
現,又是否擁有感性及輕盈之可能?從此展所呈現的作品中,藝術家們敘述出了答案線索
,供觀者探尋。
高燦興多年來專注於鋼鐵材質物性的再造實驗。他獨特的焊接技巧,將一般作為黏著劑的
焊料當成畫筆,不但保留焊燒後遺留的金屬疤理,更讓這樣的肌理痕跡直接成為作品的主
角,造成物質相貌的改變。<台灣海峽>貌似熔岩火漿凝結後的石塊,實由一片片小鋼塊
焊接密合而成;<實實虛虛-點石成金>則借脫臘鑄造、切割及焊接等手法,創造兩種材
質之間真假虛實對比的趣味。
劉柏村的<鋼鐵之身>在視覺上充滿觸覺張力,表面的粗獷肌理為電焊熔化後瞬間凝結之
不鏽鋼顆粒所堆焊而成。原工業規格化材質,在機械動能的介入後,將材料的結構屬性轉
化至另一樣貌,凸顯出其自身的物理特性。而殘破的身體意象,則表達了藝術家對當下人
類生活在工業物質情境中的反思。
宋璽德的動力雕塑,以鏡面處理後的不鏽鋼質感為表現,其表面具反映週遭環境的特質。
金屬加入機械動能之後,物體本身隨機械馬達單純規律地緩慢轉動,鏡面內的景緻,及鏡
面反射LED光源而後映照在展場牆面、天花板的光影,也隨之流轉變換,塑造多向度的空間
幻覺。
有別於一般金屬雕塑的焊接建構,擅長積木手法的藝術家吳寬瀛,以工業用不鏽鋼方管為
構成單位,用材料本身的重量來支撐其自身結構,透過精密的數學計算,在無任何接著、
黏合、釘裝的狀況下,相互堆疊及嵌扣,架構?巨大並有著優雅弧線的展翅造型對稱結構體
。
如果不鏽鋼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工業時代的理性與冷硬,黃裕智以不鏽鋼線為素材的立體編
織作品<未知>,則充滿了詩意、柔軟的陰性特質。不鏽鋼線獨特的張力,展現了空間被
型塑的可能,並呈現有別於傳統雕塑塊量感的輕盈與透明。而金屬線材在光線照耀下所產
生的光影變化,似乎代表著藝術家個人記憶中對時光流轉的唏噓輕嘆。
邱昭財的<大珠小珠落一盤>由日常現成物-不鏽鋼漏斗所組成,藉互動機制的置入,邀
約觀眾主動介入,觸動作品靜態視覺展呈之後,牽引聽覺、動態視覺等感官經驗。在他既
像玩具又像樂器的雕塑作品裡,觀眾不但可體驗金屬冰涼的觸感,也能聽見清脆的聲響。
擅長運用單一特定材質營造量感,並像喚醒材質生命力般任其在空間中恣意蔓延的黃沛瀅
,這次使用了工業規格化元件「不鏽鋼華司(墊片)」,取其貌似細胞並可讓光線透出的
孔洞造型及質感,叢聚組構成具有機樣態、微微散發出某種生命氣息與能量的燈具
<光枕>。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母雞帶小雞 南院成亞博 (文/林柏亭)
By Isla
at 2009-03-28T02:25
at 2009-03-28T02:25
強裝懂文化 南院成難院 (文/楚戈)
By Yedda
at 2009-03-28T02:22
at 2009-03-28T02:22
原來翠玉白菜、肉形石不是國寶
By Dora
at 2009-03-26T20:59
at 2009-03-26T20:59
故宮南院定調 轉型為花博館
By Rebecca
at 2009-03-26T20:06
at 2009-03-26T20:06
科工館
By Andrew
at 2009-03-26T11:39
at 2009-03-26T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