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轉寄 宏觀調控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 博物館
By Agatha
at 2009-03-25T12:56
at 2009-03-25T12:56
Table of Contents
藝術的「公家展場」行政資源相關:政治問題
藝術展場的「呈現」與「目標」的扣連:該方面美學的專家
參展品被遴選的「選評工作」:該方面夠權威的評審(評審很難有「專業憑證」
但是,最核心的應該問,為什麼我們要拿資源去經營「美學場域」?
美術館的「存在目的」與「效用」這就是: 社 會 學 的 問 題。
******我的論點跟這兩篇文章有高度相關********************
有興趣的人能去找兩篇文章(論文)來看,作者都是「黃聖哲」
『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與『美術館導覽的自我搬演:一個藝術社會學的考察』
--------------------------------------------------------
黃聖哲的『阿多諾的半教育理論』也值得一看
*********************************************************
為了讓我的論點直接一點,我下面就使用挑釁一點的話來說了:
台灣的美術館就是兩群人在「使用」,
其中一群是美學菁英:有策展人,有參展人。
另外一群是美學行政人員:官僚機制下只有職稱沒有名字的人。
這兩群人,過去都在做同一個大頭夢,就是「辦個好展覽」
殊不知,展覽卻都用失去社會學的意義在辦,都和「教育民眾」
「提昇社會的美學經驗」脫鉤,變成台灣藝術圈取得自我滿足和認證的場域
被展覽過似乎就成為「有牌的藝術家」沒辦過展的都只能「自稱是藝術家」
然而,現在的管行政資源的政府
開始讓這兩群人,從同床同夢變成同床異夢
「文化創意產業」這能批判的東西太多了,暫且先放過。
(小註)台灣連「藝術展場(美術館)」作為「文化教養場域」都沒建立起來
還談啥將藝術場域視為有「文化創意產業」潛能的地方?
而政府用「經濟邏輯」也就是展場能帶動多少周邊產業去思考問題,
不是不行,但是他沒搞懂「能這樣玩,也要有相稱的土壤」
於是,因著上頭的壓力和命令,行政人員的邏輯轉向了,
美學菁英企圖取得「有牌」當然也會有壓力,提出一些「應該讓專業的來」
,並企圖以此論調在『行政資源爭奪』上面取得正當性。
兩種不同的邏輯去競爭那稀少的資源,稍微總結一下就是
來自官方的經濟邏輯 /vs/ 來自民間的藝術菁英邏輯
但是,這兩群人都沒搞懂一件事情:
公共藝術展覽場域(美術館)存在的正當性是什麼?
美術館作為公共的,就不是私人畫廊,基本上是具有「政治性的任務」
「使用稅金做事,卻淨做些和納稅人無關的事」
美術館和策展人們似乎都不敢去碰「如何提昇民眾美學經驗」這燙手山竽
但是在我來看,美術館就是要先解決這燙手山竽才對。
現在悲哀的就在,民眾根本就不關心,也不懂,更不在乎
「美術館是誰在管」「展場的性質和權力運作」
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去看展就像去誠品「養書香」一樣,
看展當成點貨: 到位、駐足一秒、看畫、看標籤、看畫、點個頭、下一張
看比較需要花時間的影像作品就更妙了,看到一半走了的更是比比皆是
(對比看畫的掃視,好歹也要在作品那待到作品播放的一個週期)
那些導覽人員就更妙了,不過這邊太傷人,請參閱「美術館導覽的自我搬演」
總結:
在我看來這封信只是爭奪資源(權力)的問題,也就是開頭說的「政治問題」
但是,這資源卻又不是私人畫廊,而是公共資源。因此也就不能不問
「社會學問題」。可惜的是,沒人關心,甚至沒人使用社會學觀點去看這問題。
既然當初獲得那些資源的「美學菁英」們,沒有完成美術館最「根本的任務」
那現在會被收回,然後讓更弔詭的「經濟邏輯」去管控,那也只是
五十步笑百步,當權者(政府)的思維很爛沒錯,但是作為「使用公共資源」
的「美學菁英」也沒多好,只在那邊做「辦個好展覽」和「發牌照」的大頭夢
和民眾的美學經驗的提升,相關性甚少。
--
藝術展場的「呈現」與「目標」的扣連:該方面美學的專家
參展品被遴選的「選評工作」:該方面夠權威的評審(評審很難有「專業憑證」
但是,最核心的應該問,為什麼我們要拿資源去經營「美學場域」?
美術館的「存在目的」與「效用」這就是: 社 會 學 的 問 題。
******我的論點跟這兩篇文章有高度相關********************
有興趣的人能去找兩篇文章(論文)來看,作者都是「黃聖哲」
『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與『美術館導覽的自我搬演:一個藝術社會學的考察』
--------------------------------------------------------
黃聖哲的『阿多諾的半教育理論』也值得一看
*********************************************************
為了讓我的論點直接一點,我下面就使用挑釁一點的話來說了:
台灣的美術館就是兩群人在「使用」,
其中一群是美學菁英:有策展人,有參展人。
另外一群是美學行政人員:官僚機制下只有職稱沒有名字的人。
這兩群人,過去都在做同一個大頭夢,就是「辦個好展覽」
殊不知,展覽卻都用失去社會學的意義在辦,都和「教育民眾」
「提昇社會的美學經驗」脫鉤,變成台灣藝術圈取得自我滿足和認證的場域
被展覽過似乎就成為「有牌的藝術家」沒辦過展的都只能「自稱是藝術家」
然而,現在的管行政資源的政府
開始讓這兩群人,從同床同夢變成同床異夢
「文化創意產業」這能批判的東西太多了,暫且先放過。
(小註)台灣連「藝術展場(美術館)」作為「文化教養場域」都沒建立起來
還談啥將藝術場域視為有「文化創意產業」潛能的地方?
而政府用「經濟邏輯」也就是展場能帶動多少周邊產業去思考問題,
不是不行,但是他沒搞懂「能這樣玩,也要有相稱的土壤」
於是,因著上頭的壓力和命令,行政人員的邏輯轉向了,
美學菁英企圖取得「有牌」當然也會有壓力,提出一些「應該讓專業的來」
,並企圖以此論調在『行政資源爭奪』上面取得正當性。
兩種不同的邏輯去競爭那稀少的資源,稍微總結一下就是
來自官方的經濟邏輯 /vs/ 來自民間的藝術菁英邏輯
但是,這兩群人都沒搞懂一件事情:
公共藝術展覽場域(美術館)存在的正當性是什麼?
美術館作為公共的,就不是私人畫廊,基本上是具有「政治性的任務」
「使用稅金做事,卻淨做些和納稅人無關的事」
美術館和策展人們似乎都不敢去碰「如何提昇民眾美學經驗」這燙手山竽
但是在我來看,美術館就是要先解決這燙手山竽才對。
現在悲哀的就在,民眾根本就不關心,也不懂,更不在乎
「美術館是誰在管」「展場的性質和權力運作」
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去看展就像去誠品「養書香」一樣,
看展當成點貨: 到位、駐足一秒、看畫、看標籤、看畫、點個頭、下一張
看比較需要花時間的影像作品就更妙了,看到一半走了的更是比比皆是
(對比看畫的掃視,好歹也要在作品那待到作品播放的一個週期)
那些導覽人員就更妙了,不過這邊太傷人,請參閱「美術館導覽的自我搬演」
總結:
在我看來這封信只是爭奪資源(權力)的問題,也就是開頭說的「政治問題」
但是,這資源卻又不是私人畫廊,而是公共資源。因此也就不能不問
「社會學問題」。可惜的是,沒人關心,甚至沒人使用社會學觀點去看這問題。
既然當初獲得那些資源的「美學菁英」們,沒有完成美術館最「根本的任務」
那現在會被收回,然後讓更弔詭的「經濟邏輯」去管控,那也只是
五十步笑百步,當權者(政府)的思維很爛沒錯,但是作為「使用公共資源」
的「美學菁英」也沒多好,只在那邊做「辦個好展覽」和「發牌照」的大頭夢
和民眾的美學經驗的提升,相關性甚少。
--
Tags:
博物館
All Comments
By Selena
at 2009-03-28T07:17
at 2009-03-28T07:17
By Lydia
at 2009-03-30T21:06
at 2009-03-30T21:06
By Hedda
at 2009-04-02T01:24
at 2009-04-02T01:24
By Dora
at 2009-04-02T13:43
at 2009-04-02T13:43
By Ingrid
at 2009-04-04T11:03
at 2009-04-04T11:03
By Jessica
at 2009-04-05T02:32
at 2009-04-05T02:32
By Iris
at 2009-04-06T15:52
at 2009-04-06T15:52
Related Posts
岡部昌生拓繪樂生計畫展覽(3/23~3/27)!
By Donna
at 2009-03-24T22:51
at 2009-03-24T22:51
關於最近的南院爭議
By Charlotte
at 2009-03-24T20:15
at 2009-03-24T20:15
地皮熱炒 故宮南院唯一賣點?
By Madame
at 2009-03-24T16:14
at 2009-03-24T16:14
關於最近的南院爭議
By Skylar Davis
at 2009-03-24T15:42
at 2009-03-24T15:42
關於最近的南院爭議
By Iris
at 2009-03-24T13:20
at 2009-03-24T13:20